浑浊的白色翡翠好吗?
对于“白”的理解,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标准。 对于自然爱好者来说,一篮清水好过万斛明珠;而对于商人而言,白玉的价格远远高于羊脂玉。 所以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白”意味着纯净、无色或者色度很浅。 而如果从人文景观来看,人们会认为“清白”才是美的极致——“冰清玉洁”“贞节牌坊”“眉清目秀”,“白”与“青”一起构成了中国人对“美”的认知体系。
所以回到问题来,“白”是不是评价翡翠的价值标准之一呢?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同样是买糯种翡翠,有的小伙伴就喜欢买颜色淡一点的,即看起来更“白”一点,觉得这样才干净。而有些小伙伴则追求浓艳的色种,比如苹果绿、阳绿色等,无论是否透明,都很值钱。 然而判断一块翡翠值不值得买,除了看颜色外,还要看很多其他因素——
1. 种水如何?如果是玻璃种的话,价格肯定不便宜,即使是淡绿色的,一根手指大小,也是很多种水的标准了;而如果种是糯种的,颜色再正,价值也不会很高,因为通透感很低,颜色也不够鲜活。当然,种是冰种或者更高级别的,一般颜色也会偏深。
2. 有纹裂吗?如果有,严重吗?一般有裂纹的,价格都会大打折扣,哪怕只有一道缝隙,也最好别买,因为很难修复。而轻微的点状、线状纹理,不会影响价值。
3. 尺寸大吗?如果不大,0.5kg左右的挂件,可能也就几百块,而2kg以上的手镯,才能买到手。 4. 有瑕疵吗?比如黑点、黄翡、灰斑等等,这些都有影响价值的可能。
在评估一件翡翠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能只看颜色。毕竟,“白”没有绝对的标准。就像我们评判一个人“美”的程度一样,胖瘦高低有不同的美法,更何况是色泽这样的感官体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