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白冰翡翠?
在说“白冰”之前,先简单地科普一下冰种和玻璃种。 “冰”指的是一种特质,这种特质体现在玉石表面,像是凝结的雪花,所以我们形象的将冰种的质感称之为“冰清玉洁”; 而“玻璃”也形容一种质感,不过更多指的是一种透明感,好像透明的玻璃瓶,所以叫“玻璃光”或者“玻璃底”。 我们经常听到商家形容一块玉石是“冰种”“玻璃种”,其实指的就是这两种特质中的某一个。
冰种和玻璃种的划分是没有明确界限的,通常根据透明度、结构组成以及光泽等判断,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一定要给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可以这样描述—— 冰种,指晶粒间空隙的大小近似,呈半透明状态,结构排列松散; 玻璃种,指晶粒间空隙大小差异明显,呈不透明状态,结构排列紧密。 但是,无论冰种还是玻璃种,它们的结构和组成都是大致相同的,都属于结构矿物学中常说的“粒状结构”,主要区别在于晶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导致的透明程度的区别。我们有时候也会看到一些将“冰种”和“玻璃种”合二为一的词,如“冰玻种”“冰彩种”等等,其实就是指两种特质的混合体。 所以我们在选购玉石的时候,不用过分强调“冰种”“玻璃种”的作用,毕竟,种好未必就代表这块玉好。
下面重点来说说“白冰”——其实是指一种带有“冰种”或“玻璃种”特质,同时伴有白色色泽的玉石。 在所有颜色的玉石当中,白色算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它不像其他颜色那样明显的以某色调为主(比如绿色以阳绿著称,黄色以明黄为贵),而是包含了多种色相(灰调、奶调),且每个色相里包含的色调变化很大。正因为如此,白色系的玉石常常被分割成多个品级。
以白的程度来区分,有全白、洁白的说法,而含黄的白色则称为“象牙白”; 以色调来划分,有纯白、粉白、银白、月白、天白色等等; 以色调所含灰、蓝、绿等色调来区分,还有干青白玉、藕粉玉、淡青玉等等; 最后,还可以以结构的粗细来进一步细分。 “白冰”就是白色晶体里包裹了少量水气,呈现出半透明的状态,我们常见的白玉石多是这种类型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白冰”虽然带有“冰种”或是“玻璃种”特质,但并不属于这两个范畴。
这是因为“白冰”的形成与“冰种”和“玻璃种”所具有的特征性结构有所不同。 “雪崩压碎”是形成“冰种”或“玻璃种”的必要条件,而这种结构并不是形成“白冰”的条件。我们可以大胆地说,“白冰”不是“冰种”也不是“玻璃种”;反过来说,“冰种”和“玻璃种”肯定不是“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