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与书画家的区别?
我学书法的时候,老师就经常说,“你们不要老盯着我的字,多看看王羲之、颜真卿。”他说的王羲之、颜真卿,指的是他们二人的法帖,而不是指的两位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我们学习古典文学,也是要先熟读诗词曲赋,然后才是研究词章的作者。同样,我学书之初,最先接触的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的法帖,然后是魏晋唐宋的名家,最后才是近代的书法家。如果只盯住当代或是现代的书法家,那肯定是缘木求鱼了。这就好比去西餐厅吃饭,如果你跟老板说,“我不吃中国菜,给我来份红烧肉吧!”肯定会被嘲弄。尽管现在很多人以食猪肉为荣(吃猪肉其实是一种政治正确),但是要去西餐厅点红烧肉,还是被看做是一桩笑话。为什么?因为西餐的厨师是不考虑食客的口味的,你点了红烧肉,他也不知道该去厨房叫什么名字的师傅来做,结果做出来是菠萝咕咾肉、糖醋里脊、四喜丸子,反正不是正宗红烧肉。
所以初学书画,先临法帖是一个大前提。在临帖的过程中,你的审美渐渐就会被提高。很多初学者,一说起临帖就是“照猫画虎”,这话很形象,但是也把临帖看得太简单了。实际上,当你临帖到了一定阶段,你已经是在向着你自己的审美方向努力了。比如你最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你努力写了无数本《兰亭序》,也许一开始和你喜欢的《兰亭序》差距甚远,但是越写越像,直到某一天你真的达到了“神似”,那么你的审美能力已经远远高于普通读者了。再比如说你喜欢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你也努力写了无数遍,或许刚开始连形都不像,但是你越来越能感受到其中的笔意和章法,当你某一天真的写出了自己的感觉,那就是你的审美提高的标志。所以说,学习书画首先要临帖,这是入门的基本功;其次,要喜欢你所临的东西,只有喜欢才能坚持下去。如果只让你临帖而不给你提供兴趣支撑,再好的天赋也坚持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