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有纹路吗?
我前段时间买了一个清中期带绿头的手镯,当时看的时候没注意,回家一琢磨,觉得绿头的地方有点不对劲儿——好像有一道一道的纹,但是用强光手电一照,又什么都没了……所以我想问问大家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手镯啊?这个绿色是假的吗?
先上图。 这个东西其实值不值钱另说,但是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想请大家帮忙看看~ 问题出在这张照片上,因为光线的问题,所以拍出来好像有纹理一样,实际上真的去摸和看是没有任何的结构的(用强光手电筒照射也是没有结构) 我把照片放在百度图片里搜索了一下,发现有很多人买这种“有纹”的镯子,于是我把所有图片都下来对比,发现所有的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纹”的图片都是角度问题(或者是PS过的效果),把图片正过来之后,就没有任何的了! 下面是我做的一个GIF,可以看到,正过来看的话,原本以为的“纹”消失了 所以我现在的疑惑是:这真的是天然的纹吗?还是说是工艺的问题导致的结果呢?我手上现在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之前买的那个青金石雕件,上面的锦云纹通过强光灯一打,也是没有结构的(本来应该是有结构的),这是不是说明这也是一种雕刻手法呢?(因为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手法)
在近代开采翡翠矿产以前,缅甸是不产翡翠的,而古代中国更没有翡翠。清初,翡翠刚刚传入国内时,是以“痕都斯坦玉”的名义,在宫廷中流通和使用。其价值是“玉”的两倍(指同等体积的料子而言)和田玉,是中国传统的玉石,在清代被分为“西玉”和“东玉”两种(和田玉也有山玉和水玉之分。“水玉”产自河流中,质地好;“山玉”产自山麓,质地差些)。当时人们还不认识翡翠,把所有的玉器通称为“玉”,翡翠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
翡翠刚传入北京时,价格较贵,且数量也很少,社会上使用翡翠制作的玉器也不多。北京一家老玉器店的老人回忆,二十年代以前,北京玩玉市场上几乎没有成品翡翠玉器出售,有的只是从缅甸运来的一块块翡翠生料而已。只有较有身份的人家和玉商,到店里去选购生料。“当时玉器店柜台上放着三块翡翠生料,一块玻璃绿,一块油青色,一块紫罗兰。这三块生料,放了多年也没有人要,因为不懂翡翠,谁也不敢买,谁也不知道这三块料子能出多少钱的玉器成品。后来一个广州玉商看中了这三块料子,花了十五块钱(银元)买走了。那个广州玉商是搞翡翠的行家,回到广州后,把这三块料子加工成了成品,结果竟卖了两万多块现大洋。”
翡翠是生长在缅甸山脉的石头,是高品位的玉矿石。翡翠原料进入国内后,要经过加工才能制成一件玉器。一件高档翡翠玉器的制作,需要经过切、磋、琢、磨四个程序,耗时费工,制作成本很高,因此,其成品价值也十分昂贵。一般地说,一件高档翡翠玉器,出售时的价格将是原料价格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物以稀为贵”与“工艺精而价高”两个因素使翡翠的价值不断上升,在社会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