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山料有收藏价值吗?
说一个可能不太让人信的数,现在全市场青花瓷器的保有量大约为30万件(不含残片),而当年元青花的年产量据估计约为15万-20万件。虽然随着以后各个朝代的青花瓷器不断烧造,这个数量会不断增加,但增长应该也没有这么迅猛。因此可以想见,现在的市场上已经有多少元青花问世了! 另外一方面,由于古代的青花用料是天然矿物质,发色不稳定,烧造时很容易开片甚至爆瓷,能够留存下来的完整器并不多,再加上几千年来人们对于文物的破坏,以及战争、自然灾害等等原因,使得真正的元青花存世更是寥寥无几。因此也可以设想一下,每出现一件元青花,它的珍贵程度就会增添一分。 而到了清朝中晚期,工艺技术已经有了明显进步,虽然也使用天然矿石颜料,但由于制作工艺和胎土等因素,并没有完全继承元代的缺点,反而有了自己独有的特点,烧制出的器物颜色青翠,淡雅柔和,十分悦目。加之那个时候外销需求旺盛,大量器物出产,因此市面上倒是不见得特别稀罕。
但是,到了近现代,由于战乱频发,内外销需求都受到极大压制,且陶瓷制造中心逐渐由南方移向北方,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了刺激生产,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扶持,其中就包括了给与出口产品以高价补贴,这使得近代的青花瓷在生产成本上大大降低,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走向世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如今,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水准的稳步提升,国人的购买力空前提高,对于具有民族自豪感,而且价格适中,颜值超高的青花瓷器更是青睐有加。
于是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投入生产,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青花瓷,使得这一品类成为老百姓用得最广,也是最熟悉的陶瓷品种之一。但正是这种铺天盖地的商品,使得其收藏价值大打折扣。 如果再要深究下去的话,我们可以将市场上的青花瓷分为如下几类:
1. 纯进口原料制作的国产器皿 在国外采购原料,制作成成品后再进口回国,这样的操作虽然可以让消费者花最少的钱买最优质的材料,但也使得这些物品在文化属性和传承意义方面打了折扣。
2. 以国产原料为主的国内产品 这类东西虽然打着中国制造的标签,但从文化和历史属性上来说,它们确实是国外工业体系的延伸。
3. 以国产原料为主的国内容易买到手。 因为生产成本的原因,这类东西在材质本身和烧制过程的控制力较难达到非常精准的水平,从而导致每一件作品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
4. 以国产原料,手工制作,规模较小,售价较高。 这类东西无论从材质还是做工,都是可圈可点,但是由于制造成本高,产量低,使得其很难走进寻常百姓家,并且拥有较高的升值空间。
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从收藏的角度来说,个人建议选第四个类型,毕竟物依稀为贵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