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结晶会散开吗?
题主的描述可能不是很清晰,所以简单说几句。 首先,天然形成的宝石晶体,一般来说都会有结晶纹(也叫冰裂)或者是内部矿物颗粒的形状痕迹,这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后期人工处理的。不过这些纹理都是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只有借助高倍的放大镜或者显微镜才能看到,而且不是每个晶体都有明显的纹理,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至于这些纹理是否存在是判断真假的一个依据但是并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所以如果拿到一块宝石,以肉眼可见的方式观察到纹理并且能够提供清晰的图像的话那毫无疑问是假的;但是如果仅能观察到用显微镜甚至需要借助扫描电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的晶体形貌或是生长特征,那么这宝石就是天然的。
其次再说一下“种”的问题。在鉴定的时候我们考虑的问题是这个“种”能否长期保持,而在市场买卖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这个“种”是否短周期内可以变现。当然二者并不矛盾。 从商业角度来说,种的定义是很宽泛的,不同人群不同机构给出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我个人认为种是指宝石的成熟度,也就是指宝石中主要造岩矿物结晶完成程度以及宝石中其他副矿物的含量。对于翡翠来说,种的概念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结构—矿物颗粒大小、形状、排列方式等; 2、颜色—色调、饱和度、明亮度; 3、透明度—光线在珠宝中的穿透程度; 4、光泽—反射光线能力; 5、瑕疵—包含裂纹和杂质,对宝石危害较大的铁黑色斑。 但是,我要强调一点,以上各方面仅仅是决定因素,而不是必然结果。例如,一块达到玻璃种的无色翡翠可能有很浅的颜色,而一块达不到玻璃种的翡翠却可能是满色。同样,一块达到糯种的翡翠也可能是玻璃种,而一块不到糯种级别的翡翠也可能没有明显的水头。所以,在评估一个宝石的种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最后说一下“水头” 一般说来,水头是指宝石的透明程度,也就是说光线可以在其中自由穿行。从光学角度来讲,当光线可以穿越一定厚度的空气层时,我们称这空气层的厚度为“水头”。 所以,从光学角度来看,只要有空气间隔,就一定会有水头。但反过来说就不对了,因为有了水头,不一定就能够透过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