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各种种的区别?
翡翠的种是一个综合的评价,反映的是翡翠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的综合表现。 内部结构是指矿物颗粒的大小、均匀度以及矿物间的结构关系;而外部特征主要指抛光后的表面特征,比如光泽、透明度(水头)等等。 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判断一种翡翠的种如何,只能依靠经验。因为影响种的因素有很多,非常复杂,所以很难用一句两句来形容清楚。今天我们来聊聊其中两种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结构和水头。
一、结构 前面也提到了,结构的评价标准是矿物颗粒的大小和均匀程度。 大颗粒指的是矿物晶粒大于0.1毫米,这种结构常见于底子干净的玻璃底或冰底,硬玉晶体之间排列紧密,很难进行切割。 小颗粒则是指矿物晶粒小于0.1毫米,通常呈纤维状、绒毛状或者鳞片状,质地细密,结构往往难以观察。这类翡翠通常具有比较好的韧性,而且由于矿物颗粒一般不大于0.1毫米,所以加工时一般不会崩口。但如果加工工艺不过关,也容易造成毛料崩口的情况,例如雕刻过程中力度不到,就会使得雕刻件出现细微的崩口现象。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结构外,也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在行内被称为特殊种。这些特殊种往往由一种主晶族构成,因为形成方式的特殊性而在结构上表现出与上述两者不同的特点。
二、水头 水头也叫“透明度”,它是根据翡翠的厚度方向上的透光性来区分的。当光线可以穿透全部厚度,我们称为高透明度高水头;能透过一半厚度,为中等透明的低水头;而仅能透射十分之一厚度,则是极低透明度的低水头。 在种水上,一般认为高透明度高水头最好,其次为中等透明度的低水头,最差的是极低透明度的低水头。 因为影响水头的因素较多,如杂质矿物含量、纹理走向、抛光情况等,所以在判断的时候不能只看局部,应该多观察、多对比。一般来说,同一种翡翠,如果不同位置的水头差不多,那么说明质量较好;倘若相差较大,那么就需要谨慎处理了。
车鹏优质答主玻璃种翡翠:
玻璃种翡翠的透明度接近于冰,冰种翡翠的结晶颗粒感较强,玻璃种翡翠的结晶颗粒感却弱到几乎没有的程度,玻璃种翡翠的透明度达到透明至玻璃半透明,所以行内人也称玻璃种亦为玻璃种冰。玻璃种翡翠由于晶体颗粒极其细腻,透光性极佳,因此若有色,颜色可以透过整个晶体,色形即为色、形一体,饱满而通透。
冰种翡翠:
冰种翡翠,其肉眼结晶颗粒感较强,透明度高,接近于冰,但不是完全透明,呈半透明至透明状。其绿色分布于较透明的底子上,色、形较分离,分布感以片状和丝带状为主。冰种翡翠中有的有蓝色、紫色,蓝色在绿色翡翠中较少,紫色则偶有,称为“春带彩”。
(1)冰种青
青色是次生矿中最常见的一种颜色,其色是在原生翡翠的绿色基础,受大气水的浸蚀脱色后产生的。由于脱色的程度不同,而产生从绿紫罗兰色——瓜皮绿——青水色——灰等色。此类翡翠在次生矿中不少,虽然通透,却不为人们所喜爱。
(2)冰种黄
黄冰也是冰种翡翠中较常出现的,在次生矿中形成的黄冰最为通透,颜色由淡黄、蜜蜡黄至老黄都有。行内人称此色亦为糖色,但与玻璃种的黄不同,其色的分布是附在透明体中,与冰冻结为一体。
芙蓉种翡翠:
芙蓉种翡翠的结晶颗粒比冰种粗,透明度比冰种差,呈半透明状,行内人亦称雾青种翡翠。芙蓉种翡翠一般无绿色,以白色和青色为主。无色或白色者呈粉红、粉紫红、海棠红、胭脂红及紫罗兰等色,因其色似荷花,故称“芙蓉”。
豆种翡翠:
豆种呈蜡脂光泽——树脂光泽,透明度差,为不透明——微透明,结晶颗粒较粗且肉眼可以见到,呈粗粒结构、柱状结构,并常有藓斑状及雾青状颜色。
油种翡翠:
油种是次生矿翡翠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特点为:表面有一层油脂的感觉,结晶颗粒极细,透明度较差,呈半透明——微透明状,绿色明显,颜色为蓝绿至青绿,颜色、形体较独立,呈点、片、带状分布。因结晶颗粒细小,绿色多被限制在粒间,所以呈颗粒状及点状分布,给人的感觉是绿色和底子油而不透,故称为油种翡翠。
金丝玉翡翠:
金丝玉翡翠是翡翠中比较少见的一个品种,它的颜色为橘红色、棕红色、褐红色或粉红色,其颜色由绿辉石、钠铬辉石、透辉石、透闪石等的次生矿物组成,颜色较难褪去。颜色分布呈丝带状,因此金丝玉多为多色带,是观赏和收藏的佳品。单色的金丝玉翡翠也是极难见到的,此类翡翠多出在富绿色翡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