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怎么画?
“中国诗”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可以指代中国古代诗词创作(包括古体诗、近体诗以及词),也可以泛指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诗。要讨论中国诗的绘画表达,需要先明确讨论的对象是什么。 我这里所说的“诗”,是古代留传下来的体式严格的古典诗词,即中国古代文人所作的格律诗、词和曲。这些诗文虽然题材广泛,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在限定字数内尽量完整地表述思想感情。 这种以有限追无限、以有限达无限的文体,与中国画的写意传统有相通之处,用写意手法表现“诗”的情境,是十分可能的,也是值得尝试的。
当然,用写意手法表现的不仅仅是古典诗词,也可以是现代诗歌甚至是外国诗人创作的诗歌,只要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特征与国画的表现形式相符。要研究中国诗歌的绘画表达,必须同时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诗歌本身的问题;二是绘画本身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了中国诗如何画得可能性。
从诗歌方面来看,中国古典诗词大致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词曲三类。其中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格式的固定与否,两者都是在音节上要求和谐而有意境,只不过古体诗不拘泥于平仄,在格式上的约束力较小,从而保留了较大的抒情自由度;而近体诗则在对平仄的要求下限制了作者的抒情自由。
词和曲属于新体诗,是在唐代新出现并流行起来的,它们继承了古体诗的意境要求,但格律更严密。后人在谈到这些文体的特点时,常提到“含蓄”“意蕴”等词汇,这些形容词所指向的是文学表达的“模糊性”——即创作者在叙事或抒情时留下的空白由读者加以填补,而这种填补所带来的不同读法的多样性和主观性正好创造了文学作品无穷的韵味。
从文学本体来看,中国诗的绘画表达应该考虑到诗歌本身的模糊特质。 从绘画方面来看,中国古代主要绘画题材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等,而诗词与之相对应,也有咏人物、咏山水、咏花草之类的作品。不同的题材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也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
但是不论何种题材的作品,好的艺术都具有“含蓄”之美——它留给读者的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丰富的。中国画的写意正是基于此而产生的,它是建立在对中国画自身规律把握基础之上的语言选择,是在不破坏画面“含蓄”美的前提下对诗歌内容最合适的表达。因此探讨中国诗的绘画表达就不能脱离中国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