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宜兴有几种字体?
一、简繁字体 中国大陆使用的汉字字体,主要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使用至今的简化字。这种字体,是新中国政府于1950年起开始推广的。由于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代,推行文字改革是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的,所以其推行力度之大,可以说是史无前例;而且采用拼音字母拼写汉语,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没有的。虽然“简体字”这一叫法不太准确(因为事实上它们是繁体字的缩写),但人们还是习惯性地将其称为“简体字”,并以此与古代的楷体、魏碑等字体相区分。不过,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简体字已经不再纯粹了——在网络聊天、网络上发布内容的时候,人们往往喜欢使用非主流的“自造简体字”——这些字大多是个人根据繁体字的字形创造出的一种简笔字。当然,也有一些是个人根据英文等外文创造了类似中式的笔画顺序的简笔字。总之,这样的自造简体字是一种非常不规范的文字。
二、古文字 除了现代规范汉字之外的中国文字,主要有古文、大篆、小篆、隶书和草书等字体。其中,古文主要是先秦时期的文字书写形式,由于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资料中的古代文字大部分都是古文,因此我们对于上古文字的了解大部分都来自古文。目前我们所了解的最早的古文,大约产生于商代晚期,周代至秦代流行于世。它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字体差别很大,看起来十分别扭,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来适应。
古文字主要包括古文、大篆、小篆以及隶草等字体。 (一)古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主要记载的是商王事务;金文又称钟鼎文,主要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周时期大量存在;石鼓文则是石刻文字,主要流传于战国和秦代;简牍文主要是汉朝的文书简牍上的文字;帛书文即写在丝织品上的文字,主要存在于先秦到西汉时期;汉钞文是西汉时期纸张发明后,人们在纸面上仿照简帛写法而形成的字体;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写字风格发生了较大变化,产生了飞白书、行书的变体等;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字书写基本承袭前代,但在明代出现了“仿宋体”,清代则有“楷化”倾向。 古文是历史最悠久的汉字书写系统,对后世影响也最大。
(二)大篆 籀(zhòu)文又称籀字、籀文、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诸侯各国的一种书法艺术,其文字结构与现今的繁体字相当接近。由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以秦朝的小篆作为标准字体推行全国,故大篆逐渐衰微。但由于其在汉代仍然流通,所以我们今天在研究先秦两汉的历史文化时,大篆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种字体。
(三)小篆 小篆是秦朝的通用文字,由李斯等人设计。因形体圆转,古人称之为“篆书”。小篆的字形结构比大篆更易识别,笔画更规整优美,是书法家最爱的字体之一。
(四)隶书 隶书是由篆书发展而来,始创于秦末,盛行于东汉。其文字结构上承篆书,笔法也类似,但是在笔画的形状上进行了优化,使字体更加方便易写。隶书有古隶、汉隶、唐隶等名称,现在一般认为唐代颜真卿所写的《颜氏家庙碑》为隶书典范。
(五)草书 草书起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快捷而产生的字体,与行书、楷书同为当今日常应用的主要字体之一。它的字态纵横洒脱,笔画连绵起伏,书写流畅,易于辨认。常见的草书如章草、今草、狂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