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西方版画引入中国?
关于“西方版画”这一概念在近代中国出现的时间,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记录是 1903 年 4 月梁启超在《新小说》上发表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这篇文章。在谈到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源流时,梁氏说:“然自西方文明输入后,则文体之中,复有所谓小说者焉。何者?西人之文章,本以抒情述事为主,其文体无长短之分,惟以能表达作者之意为体要;故所叙之事虽多琐屑,所咏之情虽或悲凉,而笔端所带感情,终不若中国之文之洋溢出者。”这里所谓的“西方文明输入”,实际上指的就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和书籍报刊等传播方式在中国的传播。在这种新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尝试着用西方的审美标准和文学观念来改造中国传统的小说创作,他们中很多人都有出国留洋的经历,接受过系统的西方学术训练,如鲁迅、胡适、周作人等人。
但“西方版画”这一概念是否是他们创造的,目前还很难确定。鲁迅在《题〈苏联版画集〉》(1952)一文中提到他早年收集苏联版画的情况时说:“我的收藏的拓本,大概是外国的版画之中的最大的了。……我最初收藏外国版画,是在二十世纪之初,那时候在故乡,爱读尼采的《看见》和一些日本的译本,也爱看德国的歌剧,以及日本的小木刻。后来到了北京,又有了购买古印谱的机会,也就兼买些外国的版画。”鲁迅这里的“外国的版画”似乎说明他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在使用这个概念了。不过,从鲁迅的文章看,他的“外国版画”应该是指德国和法国的艺术,而不包括俄国的作品。
比较可靠的关于“外国版画”的概念出现在 1927 年 6 月 3 日郑振铎给叶恭绰的信里。信中说:“美国画伯希和购去八十七件,计大英博物院五十件,巴黎国立图书馆十件,荷兰汉城博物馆七件,德意志博物馆五件。惟大英图书馆所收之画,颇不如其所藏雕刻之好,柏林博物馆所收之画亦殊欠佳,美国画伯之选择殊不可解……”[2]这里的“美国画伯”指的是美国驻华公使葛雷(Gerald C. Grunder),他也是一位著名的艺术收藏家,曾经请齐白石作画。 叶恭绰在回信中称这些文物是“国际间最有价值的艺术品”并认为应当由“政府积极筹款输入”,可见当时对这些文物是多么看重。
至于这封信提到的“大英图书馆所收之画,颇不及其所藏雕刻之好”“柏林博物馆所收之画亦殊欠佳”等等,应该是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和德国的柏林博物馆这些世界顶级博物馆中挑出来的评价。所以,从这封信的内容来看,“外国版画”应该是一个广义的定义,它涵盖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绘画作品。 虽然“西方版画”这一概念出自梁启超之手,并且可能最早出现在鲁迅的诗句当中,但是它的正式使用却应该在辛亥革命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时。而在民国之前,人们更多使用的是“外洋美术”或者“西洋美术”的概念。这个概念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仍在使用“西洋画”来称呼所有的非中华文明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