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钱有几种字体?
宋代以前,中国的货币主要是金属铸币(金币、银币、铜币)和纸券,其中铜币以方孔圆钱为主,也有少量其他形状的铜币; 宋元时期出现了铜钱与铁钱的双重货币体系; 明代建立后,废行用铜铁之制,规定官民所有铜钱都必须以铅锡合金铸造而成,并且禁止铸小钱,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但是这个“禁止铸小钱”的制度在明末遭到了破坏,当时由于战乱等原因,朝廷的财政收入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朝廷一方面增加赋税,另一方面就是允许民间私铸铜钱,但是不能铸小钱,所铸的钱必须比原来大钱轻1/8-1/6,称为“私版”。
不过,到了崇祯末年,财政危机已经非常严重了,朝廷的军费支出达到了3937万余两,为维持军队和官员的开支,朝廷除了加赋税收外,就只能在钱法上下功夫了。于是,在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政府开始允许民铸重钱,并且规定所铸新钱必须比旧大钱轻1/3左右,这一举措无疑加剧了钱钞的贬值程度,而百姓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下降了很多。
明朝中后期沿海的走私贸易十分猖獗,走私者常常利用海上贸易的优势地位,将日本铜料输入中国,然后铸造成钱在市场上销售,这些日本输华的铜材大部分来自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的日本禁止铜出口,但允许铜制品出口。另外,从东南亚输入的铜也有一部分经过中国沿海地区的地下铸币厂加工成钱。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初,康熙皇帝多次下诏禁海,严禁沿海居民出海捕鱼或从事其他贸易活动,这才迫使走私贸易停止,国内铸币原料紧缺的情况才得以解决。雍正帝即位之后,为了弥补国库空虚,同样允许民间私铸钱币,只是此时没有明代那样宽松,所铸钱币必须比旧钱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