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川在哪里?
西川原指今四川省西部成都平原,这里土地肥沃、水利发达,自战国秦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后,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唐朝时在此设立益州府,宋朝改为利州府,简称“利西”或“西川”。 元代始设四川行省,治所在成都路,即现在的成都市。 明代改称四川省,取意于川陕行都司;而清代则恢复了川陕行省的旧称。 因此可以说,“四川”之名沿用至今。
不过人们现在常说的“西川”,特指成都市区及其周围的郫县、温江区和都江堰市等,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这里的管辖范围是“辖境约当今四川盆地及嘉陵江上游地带”,大致就是今天的成都市和资阳市所辖范围。 作为历史上的古蜀国首都所在地,成都的建城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当时蜀王开明帝迁都于此,修筑城邑,取名“成都”(意为“帝王之都)。
后来的西汉时期设立了益州刺史部,治所设在成都。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把治所从阳平迁到成都,从此这一带成了四川地区的政治中心。 西晋武帝统一全国后,将成都府的辖境扩大到今天的大渡河,与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大同年间所确定的“汉地”之边界相重合。
到了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西川节度使韦皋在乌斯藏(又称吐蕃)入侵的情况下,以少胜多,在黑水县击退了吐蕃兵,稳定了西川的边境。为此,唐代宗特意赐给韦皋“西川蛮夷四面八邦都巡检使”的官职,加封食邑。 “四边八邦”里的这个“八邦”,一般被解释为西边的八个民族部落,然而如果结合唐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羁縻制度来考察,“八邦”极有可能是当时居住在川西各地部落联盟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