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臆造币有哪些?
自清朝初年,便盛行私铸钱币之风,自乾隆以来,更是盛行全国,各地多有发现,其种类繁多。因伪币充斥市场,朝廷屡有严禁私铸之令,但未能杜绝。至鸦片战争后,国势渐衰,清政府亦对禁铸事有所松懈,故使私铸之风日盛。
嘉庆年间,伪币渐多用“嘉庆通宝”之式,仿制甚精。其铸币,或作“嘉庆通宝”四字,或“嘉庆元宝”四字,仿乾隆通、元宝,直径二寸左右,重八九钱左右,甚或达一两二钱,外缘较厚,呈马蹄式,字体稍作修改,以图混迹其中,不辨真假。
咸丰年间,因咸丰通宝钱币的铸行量骤减,伪造者便用翻砂法铸造了大小“咸丰通宝”或“咸丰重宝”和折二“咸丰大钱”等。其翻造钱币,往往在穿孔内加铸“宝源”、“宝浙”、“宝川”、“宝吉”等记局名称。又因咸丰大钱,多为“当十”、“当五十”和“当百”等,故假币制作极精,有的虽翻用旧钱,但翻造之后,因币材已坏,亦被当作大钱加以伪造,且以“当百”和“当五百”为多,尤以“宝巩”“当五百”为多。
同治年间,由于制钱铸乏,市面上便出现了伪造钱币,其制钱有直径一寸二分的,也有直径二寸的,其重量亦有轻有重。光绪年铸钱,因有“光绪元宝”和“当十”字样,故“光绪元宝”铜币、“光绪通宝”、“当十”及小平钱等,多有伪作,尤以“十”的楷书为多,且仿造精美。至清末,因小铜制钱缺,民间即有仿造者,或仿“光绪元宝”,或仿“大清铜币”,或仿“当十”等。其铜币多以十文为多,亦有仿造“宣统年造”者。
清代臆造币的种类及数量比前代要多、要复杂。清代制造和贩卖伪币的犯罪十分普遍,而惩罚却是极轻的。
私铸钱币作为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起来的一个客观反映,在清朝前期,它所起的作用还是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的,在清代,钱币的铸造和流通管理是非常混乱的。但是,到了后期,因清政府采取了种种严禁措施,严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使封建主义经济形态陷入严重危机之中,并成为社会极度腐败的物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