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窑是什么意思?
“越窑”是一个窑址集合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东汉,正式命名于北宋,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历史上,“越窑”的范围大致包括今浙江省的上虞、余姚、慈溪及鄞县一带,所以又称为“越州窑”或“浙江窑”。 这里生产的瓷器俗称“越瓷”,或者简称为“越”,在唐代就已经享誉盛名,是朝廷的御用之物。
因为唐玄宗李隆基特别喜欢饮茶,而且有自己专用的茶器——越瓷斗茶盏,还作诗赞颂。杨贵妃也喜欢用越瓷茶具饮宴。 到宋代,由于宋太祖赵匡胤喜欢“斗茶”,并且规定皇帝的龙巾只能用越瓷制作,其他任何人不得使用,于是越瓷更为名贵。 其实早在汉代,这里的窑厂已经开始生产青瓷了。
魏晋南北朝时,越窑的青瓷已经具有很高的烧制水平,产品远销海外,受到外藩进贡,并被作为赏赐物品。 到了唐朝,由于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越窑青瓷烧制的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在唐代诗人笔下出现了许多反映越窑烧制的诗句,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翡翠来”“陶成汉室宫中物,君看尘埃一片飞”“陶家瓦盆何不坚,王孙樽斝空留残”等等。
五代十国时,吴越国主钱镠以绍兴为都城,修筑城池,广种稻米,经济发展。而越窑也在这时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江南最大的瓷业中心。 北宋时,越窑所产的瓷器被称为“秘色瓷”,这是因为这种瓷器在宋朝时仍然采取官办的方式,由官府直接控制,且对外保密,不向大众透露。
《宋会要辑稿》就有记载称,南宋高宗年间,官府还下令严禁越窑瓷器出口。 元代后期,越窑开始衰弱,最后终于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