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端砚有多少种?
端砚,因其产地及特征而定名。产于唐代玄宗开元年间,当时贡品中有端州石镜(即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羚羊峡口)所产的砚台。这种砚台以石材优质著称于世,于是“端州石砚”之名就传开了。到了宋代,端州石砚列为贡品中之第一佳品。明代万历年间,神宗之母李太后的父亲李戴,官拜刑部侍郎,他十分喜爱端州石砚,曾作《端州砚》诗一首,其中两句“质润坚而锐利,形曲洼而新磨”,对端州石砚的特性作了很好的概括。 那么,什么是好的端州石砚呢?据前人经验,一要“扣之铿然”;二要“四脚圆润”、“通体平衡”;三要“纹理细密”“色彩斑斓”;四要“下刀不滑”、“磨墨无声”。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是很不容易的。清人朱竹垞在《端州石砚铭》中云:“端州石砚,产于岭表。色莹深青,味甘淡墨。锋棱峭峻,纹理清晰。制为文房,永代不坏。惟是采凿,大损山容。惜哉!”足见其对端州石砚的爱惜与赞美之情。
端州石砚品种繁多,除供文人书斋吟咏、绘画用的外,还有供民间礼佛、祭祀用的,当然最多最普通的还要数用于书画临摹的。 按照石材的颜色分,有紫端砚、绿端砚和红端砚,以紫色为主,其次为绿色,再次为红色,每一类又因含矿物质的不同而颜色各异。 按外形分则有坑仔岩砚、麻子坑砚、鲤鱼脑坑砚、竹屋脊坑砚等。 由于历代开采,优质的坑仔岩石砚现已很罕见,市面常见的是坑仔岩砚的复制品。
坑仔岩砚:又称潭底岩砚或水底岩砚,产于肇庆市东北约10公里的宋拓镇。此处有一巨石,上刻“宋拓”二字,故又名宋拓石。“拓”字右旁“邑”字,其底部“辛”字的一撇,既指此地有宋拓城,又是“塔”字的变形。整个石刻高69厘米,宽135厘米,字迹刚劲有力。宋拓镇因盛产端砚而得名。这里的原石原料,经粗刨、细刨、打磨而成型,花纹细致清晰,具有发墨良好、不伤笔颖的特点,为端砚中的佼佼者。
绿端砚:以青灰绿色的岩石为原料,颜色较绿端砚浅,石质细腻,滋润柔和。
红端砚:以红色的岩石为原料,质地细嫩、光滑,但颜色偏红者多纹络,且纹理较为粗大,故发墨并不理想。
黄端砚:实际上并非黄色,因岩石中含有硫化铁成分,经空气氧化成三价铁离子而呈黄色。这类端砚极少见。 以色泽分类,还可分为青端砚、白端砚和黑端砚。 青端砚:以深绿色的岩石为原料,石质坚韧、细润,颇有古朴之气,是端砚中最理想的用料。
白端砚:以白色岩石为原料,色泽洁白光滑,但不耐温热,容易弄脏,也不宜于写字作画。
黑端砚:以黑色岩石为原料,颜色虽黑,但线条却有层次分明之感,并有紫绿色斑纹点缀其间,显得异常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