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一元铜币?
197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流通领域的最后一种金属硬币——1元硬币(俗称“菊花版”),从而正式结束了我国金属币发行的历史。 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铝镁合金的货币材料、工艺和防伪技术,但受当时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能研制成功。直到1974年才由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用模具锻造法最终试制成功,并经中国人民银行鉴定合格,于1975年发行了直径为23.5mm的铝镁合金质1元硬币,由于正面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又称国徽1元。这种硬币仅发行了少量样品。
1980年,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金属硬币。此次发行的硬通货品种丰富多样,有圆形、方形、梅花形、钻形四种,面值分别有1元、5角、1角三种,材质有铜镍合金和不锈钢两种。上述硬币的图案和尺寸与以前发行的铝镁合金1元相似,只是质量有所增加,其中1元硬币的质量增加到3.86克(以前均为3.85克);5角硬币的质量增加了7%,达到3.85g。
值得一提的是,在硬通货中首次加入了一种新的辅币,即1枚1角的金属硬币。这1枚1角硬币的形状是外缘具有三个凹坑的圆形,中间为菊花图案,质地为铜锌合金,重2.2g,其面额及材质均与第二套人民币中的铸币相同。由于这一设计元素来自于中国古代布币,因此有人将其称作“菊花币”或“菊花1角”。这种1角硬币从1980年至1986年陆续发行,到1986年就停止生产,总共只发行了7个年份。 以上各种新币的发布,形成了我国人民币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大规模的纸币、硬币同时发行的一波热潮。据有关资料统计,这六年来共发行流通货币158种,其中有纸币134种,硬币24种,全部以加印钞票的办法进行填补。 尽管这些新发行的钱票因材质、图案等特征容易识别,但仍然难挡假钞制作者的脚步。早在1983年,公安部就缴获了一个制造伪币的窝点,经查明这个团伙用机器大量仿造第四套人民币的5角和1元券,并试图将伪币流出境外。1986年以后,公安机关又先后查获多个伪造第四套人民币的地下工厂。为此,国家人民银行加大了对伪造货币案件的查处力度,一批犯罪嫌疑人员均受到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