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盘葫芦的吗?
清代盘葫芦的制作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清代中期,盘、玩葫芦之风已相当盛行,并出现了仿照当时官服顶戴及补缀图案而刻意培育的“大官”葫芦、‘二甲传胪”葫芦,以及仿照官轿样式培育而成的“官帽”葫芦等作品。与此同时,仿照“蝈蝈”、“蛐蛐”的外形或习性而培育葫芦之风也相当盛行。据记载,当时民间还有“蛤蟆掏”的样式,即将长白葫芦的一端掏空,在另外一端的根蒂部分,用刻刀雕刻上数道楞线,酷似“蛤蟆”的头部,另在“蛤蟆”的嘴部刻出一个洞,然后将蝈蝈、蛐蛐置于“蛤蟆”腹中,将它们“含”在“蛤蟆”的嘴内,再以金属制作成与“蛤蟆口”颜色相同的“蛤蟆舌”,置于“蛤蟆”嘴内,将其“嘴”封死,从而使人们误以为“蛤蟆”真的在“含”着“蝈蝈”、“蛐蛐”一样,十分生动逗人,颇具观赏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