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包含的美学原理?

褚晨傲褚晨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法自然,描绘自然。中国写意画的起源就是文人画,而文人画起源于“五代”两宋时期的文人画;这种画风本质上是一种文人雅士表达情感的方式和载体——如“东坡竹石”“米家山云”等,是文人审美意识的觉醒,也是文人开始从文人画开始创作的历史起点(当然这里的文人是广义上的文人,是指有文化有学识的儒生)……这就是“师法自然”的过程——所谓“笔墨当随时代”,这里的时代不仅仅指的是历史时间上的朝代更替,更指艺术风格上继往开来、师法自然的时代风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当代的还是古代的优秀作品都是“师承”的对象或曰范本。

2、“笔锋墨妙,心手双畅”——书写性是中国绘画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绘画之所以为“线描”型形态学的根源所在。这一点可以参见我的另一篇答案: 简言之,中国的线条不是像西方那样“视觉型”的线条,而是“书写型”的线条,这是从中国书法起源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中国古代的汉字一开始就是象形的文字,这样的字形决定了笔法的存在——所谓的笔法就是在书写的时候笔画的线条方向、力度、速度的变化规律。同样的,这样的字形也决定了中国画中的线是带有书写性的——不管是勾线还是皴擦,其笔画的方向、轻重缓急都是有依据可循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

3、“阴阳开合,疏密有度”——这一点来自国画的造型法则即“构图”,好的构图一定是遵循“阴阳开合”的道理的,也就是画面有“虚”有“实”,有“阴”就有“阳”,有“闭”就有“开”……而且这些要素必须是协调统一的、相对稳定的。比如我们看“三远”中的平远,景物在远处展开,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也有画面留白的虚实变化;再看高远,则有“上下留白”的意境,还有“繁复”与“简单”之间的结构关系——“繁复”者是阳,“简单”者阴;“密集”处阳,“疏散”处阴……

4、“染淡衬亮,破墨法出”——这里主要讲山水画的技法,山水的造型是靠“笔墨”来创造的,而画面的亮度、色彩则是由“渲染”决定的,中国山水画最早是青绿山水,也就是用矿石颜料着色,这样的颜色不易褪色和氧化,因此能取得很好的亮度效果并且长久保存;后来的浅绛山水就是用赭石色染出来的明亮鲜艳的画面(如“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再后来发展出了水墨山水,也就是现在最常见的山水画形式,这样画面显得淡雅幽远,但是容易褪色和变质……所以不同的绘画材质需要配以不同的技法,才能更好地创造理想的视觉效果。

5、“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中国书画从来是不分开的,也就是说书法的味道融入到画中,画作中也体现作者精湛的书法功底,印章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往往是点睛之笔。一幅好的作品,诗词楹联小品都可以锦上添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