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钱币有多少年的历史?
中国古钱币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夏商周(青铜币)—汉唐宋元明清(铁制币)—民国(铜币—银元—法币—关金券)—中华人民共和国(纸币)五个阶段。 在这期间,各国货币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但从总体上来分,我国古代和近代货币的主要形式是:
一、 布币(青铜) 西周早期,出现了一种形状似铲的青铜铸币。由于最早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晋阳古城遗址,因此被称为“晋阳西周铜币”或“晋币”。这种“晋币”的形制比较统一,上面有刃,背面有字,是一种流通性良好的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各地诸侯国纷纷铸造铜币,其币制以贝为最小计量单位,伍佰枚贝币为一朋;其币的形状除仿制的“晋币”外,还有刀币、环钱等形制;币上的文字则各不相同,有古文、大篆文、小篆文、隶书等。
二、 刀币 齐国的刀币上有“齐大夫冶子作宝刀”字样,秦代的刀币上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诏书”。汉代沿袭了秦代的刀币制度。东汉时期,青州(今山东省青州)所铸刀币上有“济北王”字样,西晋时期的刀币上则铭有“常平六百石”。这些刀币上的文字和纪年足以说明当时社会使用刀币的事实。
三、 环钱(青铜) 战国时代出现的环钱,西汉时期继续沿用,并盛行起来。这种形制的钱币,一直延续到明朝中叶。但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铸造技术、原料来源等因素的影响,其形制和规格也有差别。
四、 纸币(明代开始) 明神宗万历十年(公元1582)始造“永历通宝”,此为最早的纸币。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又发行了“乾隆通宝”,这是清代唯一的纸币。这两种纸币都仿照铜钱铸造而成,且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不能兑换白银或铜钱。清朝后期,政府财政困难,被迫允许民间自行发行钞票,于是各种民间银行票、庄票、钱票等遍布各地。这些各式各样的“民间币”,在清代晚期至民国初期盛行的时期,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与铜币、银元一起共同发挥着货币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