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画分三科是什么意思?
“中国画”这一名词的出现,与宋代的文人画有着密切的渊源。文人画的兴起,使得过去人们是以“画工”、“画匠”区分不同职业的画者,出现了“画家”这个称谓;同时,因为文人画推崇诗书画印兼具,所以出现了“画家”兼“书法家”“文学家”“篆刻家”等身份的艺术创作者。 在此之后,人们习惯以“画”来称呼绘制艺术品的职业工作者,而将诗人、书法家和篆刻家划归到“文艺界”中去。然而,无论是否受教育程度,无论是职业还是性别,每个人都有着“自画像”的情结。这种种因素,导致了“画家”这个称谓成为了人们心中普遍接受的一个名称。
但是,这个称谓并非没有瑕疵——在“文与艺”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分离的年代里,许多人的身份是“文人画家”或“文人书法”。虽然他们是以绘画或者书法谋生,但他们不是“职业”画家而是“业余”作家。在他们心目中,自己首先是文人,然后才是画家。他们强调“文人画”的精神品格,而非局限于“画”的技巧展示。
然而,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这样的观念逐渐被取代了。现在,尽管人们仍然习惯于使用“文人画”来形容那些具有传统文化内涵或是精神气质的作品,但“文人画家”已经成了一个带有调侃意味的称呼。至于那些并不具备传统文人气质,但是依然坚持着中国文化底色,并努力向传统艺术形式靠拢的创作者们,则往往被看做是一个另类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