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立第一套邮票是什么?
1948年5月15日,在华北邮政管理局的办公大楼里,中央百货公司经理胡晓鸥和局长曾世英把一叠新发行的人民币钞票交给了一位工作人员,对他说:“这30万元是新发行的人民币,你把它送到邮局去兑换吧!” 那名工作人员拿着钱来到北京西四的邮政局,交出了自己的钱票,要求换成邮资凭证。 “你要的这钱我们没法收啊!”营业人员为难地说,“现在没有发行纸币。”“这不是明摆着吗?上面写着‘中国人民银行’呢!” “那也得有折痕呀、盖章呀!” “你们得按规矩办嘛!” 双方争执起来。最后,那位工作人员无奈地走出邮政局的大门…… 他没料到的是,他遭遇的这一幕正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而那叠钞票也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由于当时财政经济十分困难,人民币的印制发行工作进展得非常缓慢,直到1948年底才印出样本,供公众参观。但当时并没有正式发行这批货币。
1949年春节前夕,为了稳定物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发行人民币,以兑换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方式进行发行,同时规定旧币的比价。按照当时的估算,需要16亿元旧币才能发2万元的现钞。于是,银行人员到各大商场、菜市场进行张贴通告、换购物资等工作。 然而,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不断增加,仅仅两年时间,就已经超过2亿元,远远超过了原先的估计。1951年末,国家财政赤字高达1.73亿元,为过去的几十倍,不得不增加银行的信贷资金,扩大发行规模来弥补。这样,从1948年12月发行至1953年底,人民银行共发行了6种面值、17个版别的纸币,共计约人民币109亿元(相当于今天的109万~110万亿元),这些货币都被称作“人民币”。 而当时我国的钢铁产量只有25万吨,不足美国的1%,煤炭产量只有2亿吨,不到美国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