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为什么不要把画满?

初敏菲初敏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理解这个问题是,中国绘画(文人画)为什么要“留白”;但问题表述可能有些偏差——“不把画满”——似乎在说,西方的油画、水彩等画法是用色彩把画面填满。 其实,无论是中国传统绘画还是西方现代主义绘画,都讲究“不虚不空”,也就是要有丰富的内容,这就产生了“满”“虚”两种形式。

“满”的形式,容易理解,就是画面很满,什么都表现,比如西方的经典名画《蒙娜丽莎》《向日葵》《春天》等等,画面里到处都是细节和情节;而中国传统的《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也是满构图的作品,充满了丰富的内容和艺术信息。 那么什么是“虚”呢?其实也就是现在的极简主义风格,画面的“虚”就是留白,给人想象的空间。所以,齐白石画的虾,只是寥寥几笔轮廓和线条就形象地表现了活灵活现的虾,大量留白;李苦禅的大写意鸟,更是只留少许的笔画,其余都是空白。这些都属于文人画“虚”的范畴——留给观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然而,传统的中国绘画,特别是文人画,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虚”或“满”。宋朝的文人画就有追求“虚实相生”的画法。比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山是实的,烟波是虚的;范宽《溪山行旅图》,山是实的,云气是虚的;李唐的《万壑松风图》,远山的树是实的,云雾是虚的……这些作品都是“虚实相生”的作品。

到了元代,文人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出现很多追求“疏密有致”的作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典型的疏密有致的构图,“无一笔多余”,看似“满纸寒酸”,实则“章法甚妙”(郑板桥语);徐渭的《墨葡萄图》,枝蔓繁多,却布局井然。这些作品中疏密,正好与“虚”形成对应。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的是“满而不塞,虚而有余”,也就是说“不虚不空”,这才是中国传统绘画的追求!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