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钱有什么局?
清代户部统一铸币制度,钱文仍为泉文对读,年号背上铸地名(局名),如“咸丰通宝宝源局当五十”、“咸丰重宝宝晋局当百”等。清代铸钱局最多时有二十馀处,如京师的宝泉局、宝源局,山西的宝晋局,辽宁的宝东局,江苏的宝苏局,山东的宝东局等。局名“宝”字取“财富”之意,“X”字则为该铸钱局所在或所辖地区的名称。
此外,咸丰年间由于货币改革,一度发行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并当官钱通用,但未流通长久。还发行铁、铜、铅及纸制的“咸丰通宝”钱钞,面值从五文至五千元不等有十几种,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光绪年间,开始铸造银元。1903年起清政府颁布《机器铸造银元章程》和《仿造美金火银式样》、《仿铸普鲁士洋银银币模具图样》。
1900年后的清末,由于帝国主义侵略,一些通商大口岸也自设铸局,如天津(宝津局)、广东(宝泉局)、浙江(宝浙局)、江苏(宝苏局)等,私铸、盗铸、劣铸盛行,制钱的重量和成色更差。辛亥革命后,在南京成立“大清民国统一政府”,所铸有“大清民国(宝苏、宝浙、宝源)通宝”。清王朝覆亡前仍在铸造清朝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