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香是哪位书法家?
我是在2018年暑假,去山西右玉县考察写生时的一个偶然机会,在一座小山上的寺庙里看到题壁的书法碑刻,才初识“石香”笔迹的。 当时我们一行数人,走进这座位于山西右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寺庙(俗称“杀虎口文殊寺”),被山门上的建筑气势所震撼——三间硬山顶、单檐庑殿式建筑,正脊上整齐排列着五只铜铸鸱尾(中国古建筑中用于屋脊末端装饰的兽形物件)。
进入寺内,大雄宝殿及两侧的配殿内,分别供奉着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塑像。大雄宝殿内,还有一通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7)修造时的碑记。不过让我印象更为深刻的,是这栋建筑外侧,西、南、北三面各有三道廊房,每道廊房的正墙上,均镶嵌着一块题壁。
这些题壁高2米多、宽约0.9米,皆由青砖排列砌筑于墙中,上下左右对称分布。虽然历经400多年风雨侵袭,这些题壁仍依稀可见,上面或篆或隶的字体也还算清晰。其中有两块题壁上还分别用楷、行书书写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南宋陆游的《游山西村》,诗后并盖有“右玉知府石香墨迹”印鉴,由此可以认定,这些题壁的原貌当为墨书。
我在寺庙内四处转了一圈,发现不少游客都在对着这些题壁拍照。我也凑热闹拍了几张,不过后来拿到照片仔细看时,才发现自己的手竟也入镜了。于是,我又回到这些题壁前,重新拍摄,而当时也正是我想方设法要把自己与这些古迹合拍一张像的时候。 回到北京之后,我第一次认真研究了这些题壁及上面的字迹。从字体上看,这些题壁的确应为同一人所撰,而且此人的书法功底十分扎实。尤其让我意外的是,这些字写的竟然都是正楷,如此严谨认真的态度,着实让人称赞。
百度一下“右玉知府石香墨迹”“晋北名宦”等关键词,相关结果只有两条。一条是来自新浪博客的连载文章《记忆里的家乡——晋北》之第一篇《故乡的情愫》,原文如下: 另一条来自人民政协网,标题为《左云知县与右玉知府——清代文士风骨》,文中提到: “清人袁枚说‘文人多用古人字写经卷’;又引明人李蓘的话说‘今人所书碑版,必须极古秀,如唐人之楷书’。可见,在明清之际,人们已经认识到,写经卷用楷书比较合适,而写碑版(指碑帖)用墨写也比较得体。这位不知名的清初文人在书斋中用墨写经卷,在官衙里用楷书写碑版,正是受了这种风气影响的结果。” 关于这位作者的姓名、籍贯,文章中均未提及。不过,根据文章对“左云知县”的叙述,这个作者应当是山西人或河北人。因为山西省的左云县和河北省的怀来县,都曾在清初设左云县治,直到雍正四年(1726)才改名为右玉。这两个县的进士在雍正以前往往自称“左云”或“右玉”,以地命名是古代文坛的一大常见现象。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这位作者应属山西或河北两地之一的进士。 再来看石香这个名字,根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记载,石香应是江苏常熟人。这条记录原文如下: “国朝名宦,常熟占两三人。康熙间有石尚书房梁,雍正时有庄定远,乾隆时有朱竹垞,俱善诗。又有郑板桥。板桥先生自号‘石痴’。” 郑板桥的名字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他在书画方面堪称一代大家,而在文学方面也留下了很多优秀作品。至于石尚书房梁,史书上没有更多的记录了,只知道他是石香的祖父。那么,既然有“书斋”之名,想必此人应该也是个文化名人。最后,再来看看庄定远,他的身世要复杂一些。
据当地人说,他的祖先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侍郎庄恭,因“靖难之役”反对朱元璋的孙子允炆,故而流落到山西。他的父辈们因战乱而客居河南,他则出生在浙江绍兴。因为父亲姓庄,母亲姓金,所以他名叫“庄廷栋”。因为“廷栋”发音与“定远”相似,故而又被称为“庄定远”。 这样一位出身于江苏常熟、祖籍为浙江绍兴的汉人官员,为什么会取一个满语名字“Shi Xiang”呢?原因恐怕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不过,考虑到他在山西任上所作的贡献,这个名字倒是显得颇有意味——这位清初名臣不仅兴利除弊、治理黄河水患,而且还主持编纂了两部重要的地理学文献。这两部著作,一是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编著的60卷本地理专著《读史方舆纪要》,二是他以个人名款发行的全国首部省级地图集《晋省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