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有哪些书法家?
1949年以后中国书法界有“南北二王”之称的两个书法家,一是书圣王羲之七世孙,号称“当代草圣”的王羲之后裔王蘧常;另一个是被誉为“当代隶书第一人”的陕西礼泉人赵俊生(1923-2015) 。二人都是1949年后活跃于书坛并影响至今的杰出书法家。
王蘧常(1900—1980年),浙江嘉兴人。早年留学日本,获东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1936年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等职。
王蘧常少年时受祖父的影响,酷爱书画篆刻,其诗、词、曲、赋亦俱佳,堪称“全能型”人才。他博采众长,尤其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和唐宋诸家的法帖。其书风遒劲秀丽,自成一家。1972年,毛泽东委托陈毅送一副春联给当时的全国工商联主席、著名民族工商业者荣毅仁,王蘧常常作此副对联。上联“东风解冻千山碧”,取意于《尚书·禹贡》“昆仑高山,冰雪融化;草木茂盛,气象一新”中的“昆仑积雪”,用“碧”字切合春天万物欣欣向荣的景象;下联“瑞气升平四海欢”化用《庄子·秋水》“此时如不逆流而上,便须顺流而下,可谓‘顺水行舟’。”
在书写此联时,王蘧常用一笔写成二字,全联无一个闲笔,字字筋骨相连而又自然流畅。这幅作品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除书法外,王蘧常的诗词、古代文字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他是现代书法史上重要的文人书法家之一,与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巨匠沈尹默并称“南王北沈”。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还出版了多种字帖和专著。
赵俊生(1923~2015),号愚庵、易水渔子等,陕西礼泉人。幼承父训,习书练剑,尤擅书法,主攻隶书。1954年起担任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国画院副院长等职务,1988年退休。 赵俊生的隶书,取法汉碑,以曹全碑为基,同时参悟石门颂的纵逸。结体宽博舒展,气势宏大。他晚年所写的隶书,更显得老辣朴茂,自有一股雄浑之气扑面而来。
20世纪80年代开始,赵俊生多次举办个人书展,并在全国各地进行讲座或讲演。他还出版了《赵俊生作品集》《赵俊生书唐人诗句》等多种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