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王锦波排第几?

项钲项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历史上,书法家大多都有“榜上题名”的经历——“榜上题名”也由此成为古代科举制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甚至可以说是重要的象征符号之一;这种现象到宋朝时达到顶峰,据统计,当时进士及第者中有近80%的人都曾“榜上题名”。 当然,能做到这一点的毕竟还是少数人,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榜上无名”其实就是一种常态——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必须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功绩,于是各种各样的碑刻就应运而生。

作为宋代四大书家之一的米芾,在《海岳名言》中就提到过关于古人立碑的情况: “古时善书者,多进御书及自己名姓。唐颜鲁公《祭侄文稿》、杨少师《金刚经》;宋朝蔡京书《西清诗》、黄庭坚书《花气熏人帖》、苏东坡书《赤壁赋》并《后赤壁赋》、米元章书《苕溪诗》。” 他所说的这些作品都算是“御书”或者“进御之书”——即皇帝所喜爱的字,书法家们为了得到皇帝的赏识而书写的作品。这种情形其实就跟现代的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各种渠道来向公众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以提升名气是差不多的道理。 不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从唐代开始朝廷就已经开始在各种场合使用书法家们的墨宝了,但是真正能够入宫书写的人并不是很多,据说唐人吴湘曾在翰林院待了十年却没有一次机会进入内殿创作,宋太祖时的翰林学士吕居仁也是苦等多年也没有等到入内书写的机会——要知道,对于封建时代的文人来说,能够进入翰林院任职可是相当荣耀的一件事,可即使如此,机会仍然很有限。

古代的书法名家尽管有不少人都曾经“榜上题名”,但大多数人的作品实际上都属于民间用品,如墓志铭、祠堂记以及牌坊上的对联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这些书法作品实际上都算作“非商业化”或“非职业化”的性质。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那么多的书法家都有过“榜上题名”的经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会去孜孜以求地探讨诸如“某某作家排名第几”的问题呢? 其实这个问题问得挺有趣的,因为按照我们现在的评价体系来看,这些所谓的“榜上题名”还真不算什么,又有多少人会记得那些连名字都不曾被载入史册的秀才们呢? 但问题是,在古代中国社会,“榜上题名”确实是衡量一个人的人生成败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这一点正是现代人与古人判断标准最大的不同之处。因此我们如今再来看待这些问题时就很容易落入古人的思维窠臼当中去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