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书法家有多少人?

逄满果逄满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明确一点,“军旅书法家”这个概念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并不是所有书法家都当过兵! 也就是说,凡是不是文盲的书法家,几乎都可以称得上是“军旅书法家”——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写过字(当然不排除一些文盲出身的大书家);而凡是参加过解放军或者武装警备部队的人,几乎都可以称为“军人”。 所以严格来说,此命题就是一个伪命题。但考虑到大多数人都不会把“军人”和“书法家”放在同一个范围里讨论,所以我还是把这个话题放到了“法律”专栏下。 不过,尽管我倾向于把“军旅书法家”定义为所有当过兵的人中的一部分,可定义再合适也没有用。因为一个事实是不存在这一部分人之外的别人的,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有没有一些人兼具军人的身份和书法家的才能?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样的人还不算少——比如李彦青、李铎等人就是。 但这并没有解决本文提出的问题,因为如果仅仅承认有这样的个例,这个话题显然没有研究的价值了。所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到底是先有了军人或文艺工作者的身份,然后才在从事该职业的过程中掌握了书法的技能并得以流传后世,还是说他们本来就已经具备书法上的才华,只是因为从事了军人或文艺工作者这种职业才得以流传后世?亦或者是其他的原因? 我个人认为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是最靠谱的一种是因为他们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书法家。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战乱,经济凋敝,政府无力也不打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文化艺术事业,因此一度出现了所谓“书法断层”的现象(张旭光《当代中国书法市场调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才开始有意识地加强国家对文化艺术领域的领导,大力投入,兴建场馆,组织展览,刊发刊物,招收学员……种种举措,终于在新中国建立了一个稳定的艺术环境。而许多当下著名的书法家,正是这个时代培养的代表人物。

李彦青、李铎等等,都是这个阶段成长起来的书法家代表,而他们选择从军的人生经历也很有代表性。在那个时代,从文艺院校毕业之后进入国家体制内工作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在那么多文艺部门之中,军方系统又是最重视文化建设的,所以如果说是军队成就了这些书法家也可以这么说。 当然,我这样讲并不意味着同意“军旅书法家”这个概念是正确的。因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我的态度是尽量避免使用主观性的名词解释。但是如果非要让我选择一个最适合这个词的定义的话,恐怕我就是选择了这个带有一定概括性的时代背景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