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是大书法家吗?
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以散文创作著称,与韩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他的词也是婉丽风流、独树一帜的。但是他的字....呃,其实也不差啦!
欧公在政治上一向是保守派,主张法度严明,治理国家要宽猛相济,他在当地方官的时候,就有“宽缓”和“严急”两幅脸。后来做了地方父母官和翰林学士,更以刚直谨慎著称。 这样一个人物,按理说应该是一个十分严肃认真的书家才对。但是,我们的欧公在写字的时候却经常“任性而为”~ 他有一副出名的自书诗稿《采桑子·夜行船》,上面书写着“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起舞弄清影。 何妨吟啸且徐行。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小令写得飘逸洒脱,但是这件作品却因为一个疏忽而多了让人笑掉大牙的效果——他写的“一任群芳妒”里有一个“任”字多写了一撇,成了“一任群芳妒”,结果导致这一句变成了“一任群芳唾(读'duó'")" 。哎,看来就算是当了大官也改不掉的贪玩属性呀~ 另外一件著名的书法作品《赤壁赋》,同样可以看出他“随意挥洒”的笔法来。
《赤壁赋》是他晚年作品,虽然用笔还是时或瘦劲老辣,但已经不再如早年那样筋骨毕露了。结体更是随势而变,疏密斜正。章法上下左右顾盼相生,字字呼应,整体感相当强。
当然,这些作品之所以被称为“书法精品”,除了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它们是“难得一见的真迹”。
因为,我们见到的很多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其实都是拓本或者墨迹本。它们的流传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皇帝钦定,作为宫廷收藏;另一种就是刻入字帖,流入民间。
然而无论是哪种流传方式,真迹的原貌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翻刻、拓印会丢失一些细节,至于被收入皇家的真迹,则由于“奉旨临摹”的需要,原作的细节更会大打折扣。 像欧公的这件《赤壁赋》,我们就知道有四卷传世的墨迹本,而且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欧公亲笔书写的痕迹。 但是,这些墨迹本的底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恐怕最大的可能,就是由皇帝的内府传播出来的。 所以啊,像欧公这样的大家,即使偶尔“任性妄为”,也不能忽视他们“严谨”的一面留下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