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谁题字?
“中国人民银行”的行名,是由毛体字写的——“中国人民银行”四个字由时任中国人民银行的总经理周作民起草,由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亲自书写。
关于这4个字的由来,央行官网是这样介绍: 1948年12月,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组建中国人民银行时,总行设在北京西单牌楼大街27号。因当时交通通信不便,为了及时通报情况,中央于1949年3月电函总行,询问行名是否定下,若未定,何不拟就“中国人民银行”字样,以利印刷钞票使用。收到电报后,总行即请示中央,得到答复后,于次日印制了“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的印章,并刻制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铅印版。此后,在发行的纸币上均加盖了这一名称。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流通的人民币防伪标识中,“中国人民银行”的字迹与毛体字迹完全相同;而50元、100元纸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则是由邓小平手写真迹。 另外,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建国初期,国家外汇准备金只有1.6亿美元(当时实行外汇管制,每人最多只能持有200美元的外汇额度)。为增加外汇储备,1950年2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出口、提高出口货品等级及奖励办法》。随后又发布《对外贸易货物销价原则》及补充规定,开始实施超英赶美的进口替代战略。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国外汇储备已增至20多亿美元。但这一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去甚远——按照1990年的汇率计算,美国的外汇储备约为中国的45倍;日本约为中国的近60倍。 为应对外汇不足的问题,1967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委托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发行外汇券(辅币券),以补偿外贸企业的外汇损失,但不允许在市场上流通。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才逐渐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外贸格局和货币管理体制,逐步放开价格、扩大企业自主权,并引入市场机制。
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也水涨船高。至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6795亿美元的历史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