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套人民币多钱?

史建君史建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62年4月,由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面临被苏联切断外交和经济联系的严峻局面,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国家开始大力储备物资和资金,以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当时中国外汇储备极少,大部分货币流通都是处于“计划发行”状态(即中国人民银行事先计算好发行数量,统一投放) 尽管当时国际环境恶劣、边境关系紧张,国内经济仍然继续保持了一定增长速度,物价也没有出现大幅度上涨,因此人民银行并没有大量印发货币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困境。然而随着中苏关系逐渐缓和,边境冲突的硝烟散尽,中国经济实力大增,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币作为主权国家的法定货币,已经不再依靠外部力量而存在了。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中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库,再也不是任人欺负的软柿子了。

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支撑下,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空间大大扩展。为了满足经济建设对货币的需求,人民银行开始大量印制钞票,同时提高存款利率来吸收社会资金,然后投入工厂、企业,投入到经济发展之中去。这样大量的货币供给,必然导致通货膨胀。为此中国人民银行不断调高存贷款利率,以刺激社会投资,提高经济效益。但当时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企业的投资决策权几乎全部掌握在国家手里,而且财政支出也具有极高的财政赤字率,因此无论央行如何印钞,这些货币最终都会通过政府预算得到弥补。所以这种超发货币的行为并不会导致严重的通胀,相反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还能起到优化作用。

直到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市场机制逐渐引入到各个行业,企业对货币需求的自主性显著增加。此时如果央行仍然按照政府的意图单方面大量印制钞票,势必会破坏市场规律,引起价格暴涨,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人民银行决定启动汇率改革,逐步放开对外汇的管理,允许外汇自由兑换,参与国际金融竞争。这等于赋予了企业和家庭自主决策的权力,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是储蓄还是消费,是把资源用于进口还是出口。这一方面增加了居民的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也引导了企业自主调控产量,积极创汇,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在这一过程中,央行不用再通过印发钞票的方式补贴外贸的损失,而是可以直接在外汇市场上采购国民所需之物,既减少了货币发行的被动,又避免了由于货币增发引起的通货膨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