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二百元发行了吗?
没有,但是200元的样币发行过 1953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委托上海造币厂铸造了三种面额的试样人民币,分别是1元、5元和200元,由于当时国内已经不使用银圆,因此200元的币值采用银圆本位制度下的“半两”单位,即200元=1磅银。这3种面额的纸币上均加盖“试样”字样。
195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邀请有关方面人士及企业代表参加新币制实行方案座谈会,讨论人民币改革的问题,会上通过了《关于更改人民币符号建议书》和《关于废除银元发行办法的建议书》。
其中,《关于更改人民币符号建议书》指出现行人民币的符号“元”字写错,建议改作“角”字;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分为几个档次,一是取消1元以下的零钞,二是将1~5元4个面值改为2~5元4个面值,三是增加10元、20元2个面值,四是保留1分、2分、5分3个辅币值,五是改变纸币的版幅(印成横式)。至于为什么要做这些修改,报告列举了6条原因,如防止犯罪分子挖补改号、伪造货币等。
这个《意见书》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并获中央批准。于是,从1953年到1754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发出多份《通告》或《通知》,开始执行改动人民币面额单位的任务,具体是:将旧币中的“元”字改成“角”字,同时,对纸币的版面进行适当调整。比如5元人民币上的“工”字改为“中”字,背面颜色调整为深赤土黄色。
200元人民币的修改就麻烦一点,因为当时社会上使用的钞票以“元”为面值单位,而200元又属于巨大金额,因此在设计改造时就比较复杂。经过多方讨论,最后确定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表示:在钞票的正面左侧,增加一条横向的色带,根据不同的色彩、宽度,来表示具体的数值。例如,200元票面右侧的边框有1枚硬币宽,中间的红色线条位于右侧边框的中心位置,那么这枚钞票的价值就是200元;如果红色的边框与右侧的边框一样宽,那么就表示这张钞票是500元。为了便于识别,这种新的纸币采用暗记方法,即在纸币正反面的主要图案上,用文字标记出“200”或者“500”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