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少保有收藏价值吗?
“太师少保”是官名,明代设太师、太保职衔,均为加衔,并无实际执掌。非但如此,在明初,甚至连这两个官职都不是常设的,而是用来加封功臣的。 《明史·职官志》载:“太祖初定天下,官制俱未定。……公、侯、伯三爵,兼正一品职务者,惟太师、太保。……太祖十一年定官制,公、侯、伯三爵皆有俸禄,而太师、太保不常有。” 可见,洪武十一年(1378年)明初官制制定时,并没有给太师和太保设定正式的职务。所谓“无实授之事”指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些荣誉职位既没有具体的分管事项,也不存在实际的执掌。说白了就是“有名无实”。
不过后来明成祖朱棣夺位后,对建文帝的旧臣开始大肆诛戮,与此同时为了显示“君恩浩荡”,便陆续给一些遭贬谪的官员以“太师”“太保”等荣衔,作为“贬官”的替代。因此这一时期所谓的“太师少保”,实际上已经是有实无名的贬官了。如靖远伯王骥因与建文旧臣关系密切而被诬陷,就被削去爵位,降为“都司指挥”,同时革除太师、太保之职。又如程南云,本以议礼忤旨,致仕还乡。后因世宗想重建慈福宫,需要大量石料,便下旨让程南云“督率地方官民采办”,程南云由此得以东山再起,官复原职。不过,程南云虽然复职,但世宗仍嫌其嫌隙已结,留在京中未免碍眼,于是特赐其“太师”之号,命他回籍奉养。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太师少保”作为明朝特有的官职,其含义随着历史进程而有所变化。明初时是无实职之名,以封功臣;中期以后,变为虚职,加此衔者多为罪臣或不得志之人;至末代,又渐次成为荣誉衔,加此官者往往备位充数。总之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官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