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有价值空间吗?
当然有,邮票在某种程度上比货币还保值。 之前看到有人拿1980年发行的《长城》和2015年发行的《北京南站》做比较。《长城》发行数量为660万,《北京南站》的发行量达到了761万,而这两套邮票的市场价格却是差不多的,都在几元到十元左右。虽然这套邮票发行至今已34个年头了,但它的存世量相当大,市面上几乎随便就能买到。单从升值幅度上看确实不高。 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这套邮票的“价值”立刻就不一样了。因为1980年的时候工资水平很低,大部分人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几十块,买一套邮票可能就要花去几个月甚至一年的生活费,所以当时能够买得起邮票的人并不多。1980年的《长城》尽管发行量高达660万,但它实际上只覆盖了大约20%的家庭。而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有收藏邮票的习惯,只要花上十几块钱就可以买到一套《长城》(不包含邮寄费用),这种便宜肯定是大大的。因此现在拥有《长城》的人多了不少,市场供给迅速增加。
同时,《长城》所反映的主题是我国古代建筑——万里长城,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象征,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都不会褪色。这就使得《长城》这张邮票始终能保持着一定的关注度,并不断吸引新的投资者入场。可以说在长期来看,《长城》的价值被大大地低估了。 再来说回《北京南站》,作为2015年发行的邮票,如今已经过去了6个年头,也就是说在2015~2016年间愿意为这套邮票支付邮费的读者并不多,因而它的发行量虽然不小,但在当时并没有积累多少市场存量。所以在2016~2017年间,虽然《北京南站》的发行量要比《长城》多出近100万套,但其市场价格却要比《长城》高出许多。不过,自从2017年以后,《北京南站》的市场需求仿佛突然消失了,它的价格一路下跌,目前与《长城》已然不相上下了。尽管《北京南站》的发行量明显多于《长城》,但若按目前的市场价格来计算,其消耗量也已经远远超过了《长城》,两者的实际发行量可能已经相差不大了。只是由于后者发行时间更长,而前者又恰好是在前几年上涨的过程中发行的,所以先涨后的《北京南站》反而先跌了下来,真是令人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