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纸币样票价值高吗?
民国纸币的样票,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印出供检查的“样张”。 这种“样张”肯定是没有经过流通的,保存得较为完好。但既然已经作为纸币的原材料进行印制,那么肯定是被使用过的(没有使用过的话,印制出来的效果就会打折扣),所以被称为“样张”似乎更为妥当。 我们一般所说的“样票”,应该特指民国货币印制过程中,作为样品的纸质印刷品。这些“纸样”由于经过了一定的程序,被印上了“样票”二字或者类似字样,成为特殊的一类纸币。其价格一般来说要比其他类型的纸币高出许多。
比如上面这张1935年法币券20亿元的“纸样”,目前市场价格大概在70万—80万元/张左右;而下面这张1947年关金券10万元的“纸样”,市场价格为5万元左右——之所以标注“纸样”的价格,是因为这些纸币都是通过银行交易,不是流通过的实物钞;而标注的单价虽然只有5元、6元一张,却已是几倍于原面额了。 还有一类所谓“样票”,是印成票样的邮票。民国时期,邮政部门为了检验印刷厂印制邮票的效果和颜色是否统一,往往先制成“色稿”(即只填色而不印图案的空白邮票),然后再制成正式的票样。
这类“样票”同样是有价之宝。 在市面上常见的有:中华书局版《中国邮票目录》第23页介绍的“大龙邮票”四枚(1878年发行),售价高达2.5万元;上海锦章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国邮票史》收录的“大龙邮票”八枚,售价5000元;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珍稀邮票大全》中的第一集收录的“大龙邮票”八枚直式,售价8000元……而这些价格比起上文中提到的那些纸币来都只能算是“小菜一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