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年断笔华什么样?
在钱币收藏之中,断笔华总是以孤品的身份展现于世人面前,它堪称中国钱币的第一奇品,因其珍稀程度远远大于四仙聚会、古卜奇谭。据专家考证,断笔华最早出现于1934年的《拾荒杂志》上,该刊第10期上刊登了名为《三千年以后》的荒诞小说,其中出现了“夏桀枯骄,商纣淫虐,周幽和盗,晋献诡诈,楚灵荒湎,秦二世而亡,宋徽钦蒙羞,清末帝逊位,民三家不幸,断笔华绝代风华,数统徒穷荒,空守孀”。
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断笔华”很可能是某个历史名人“绝代风华”的笔迹,但这个人究竟是什么人不甚明了。为此,有钱币专家作了大量考证。近日,专家经过对清后期至解放前各种文献资料及书画家题诗跋语的收集考证,终于揭露了“断笔华”的真面目,原来它是清代书画家、上海县古浪镇人沈曾植的笔名。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盦,又号幼丹、息圆,别号懒蝉、省斋、衡宇、水村、泊夫、俗号明初、鬼庐、四龙、珠山樵客、夜吟老人、云澄老人、天放闲人、双竹山人、天民、仲寓、道希。室名易疏草堂。清代书画家,书法家。嘉定区南翔镇(古代属上海县)沈家弄人。他在诗文、书画、经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近代吴越地区有名的文人文人。
光绪二十年(1894年),沈曾植考中进士,调入翰林院任编修,官浙江知县。由于沈曾植不肯与权要屈膝,故两次做官,均不久罢官闲居。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任命沈曾植为四川主考,他见清王朝已濒临灭亡,便托病辞去,从此绝意仕途,以躬耕教子为乐。
沈曾植工诗文,擅书法,精考证,通诂学,重经济。沈曾植的诗文,大多写对时政的不满和感慨时世无常,以及旧园怀古之情。他的书法,初学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后学钟繇,尤喜颜真卿、刘墉、郑板桥等清代书家作品,篆书出自邓石如,行书出入李叔同、梁启超门下。沈曾植的书法,师古而不泥古,以自然瘦劲取胜。他常将自己的书体和见解概括为“得笔”二字。所谓“得笔”,就是运笔能曲能直,能快能慢,奔放处不损法度,细微处不失锋芒,点画呼应,起伏回旋,疏密得当,均称适体。他自称“懒僧”、“枯僧”,他的书道、画道追求平淡天真,“老柏烟中活,修篁雨后又”是他书写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