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明窑价值多少?
楼主说的“明窑”,应该指的是“明代民窑”。 我国古代制瓷工艺发展成熟于唐,鼎盛于宋元明清四朝。其中宋朝制瓷业生产水平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元代以来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得瓷器成为重要的出口商品,促进了制瓷业的繁荣;而到了明朝中期以后,由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并在民间普及开来的缘故,促使了市场上奢侈品需求的增长,也带来了一小波烧制青花瓷的热潮。虽然这个时候的青花瓷在色彩图案等方面已远不及元代,但也正是这个时期为后来的康熙时“青花五彩”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明中期的青花瓷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一些明初(洪武、永乐)的青花瓷器,大多数品质还是比较差的,因为那个时期的青花料是以进口国产混合使用的,颜料中金属氧化物含量相对较低,呈色较为淡雅,画面浓淡分明,线条粗细均匀,比较规整。但也有部分精品,比如南京博物院珍藏的一件“明洪武青花云龙纹梅瓶”,造型丰满,色彩艳丽,气韵生动,实属罕见。
到了成化年间(1465——1487年),青花料的使用发生了一个变化,开始以进口青花料单用或加彩烧制。这种原料上的改变带来了烧造工艺以及色彩上的变革,单色青花的出现为后来青花五彩等工艺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同时这一时期的官窑(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还出现了进口磁片贴花工艺,不过这种工艺似乎没怎么流行下去。
万历(1573—1620年)时的青花瓷,无论从器型、纹饰还是施彩上都比成化时更为丰富多样。而且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虽然数量多,但珍品少。到了晚期,随着外销的减少和国内需求下降,青花瓷的质量也开始走下坡路。
明中期的青花瓷虽然整体质量不算差,但是比之早期和后期的确显得平庸很多,没有给人留下太深刻的记忆点。如果非要选的话,个人觉得成化的单色青花和万历时的青花五彩倒是值得把玩的。 最后说到题主提到的明窑,我觉得应该是指明清时代的民窑,也就是相对于官窑而言的。这类窑口比较多,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文献记载,目前我们对于它们的分布情况知之甚少。不过既然能称为“明窑”,想必这些窑口应该是普遍具有一定产量,且烧造的青花瓷具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