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纪元前是什么意思?
民国元年也就是公元1912年,因为当时民国政府采用公历(阳历),所以1月1日就被称为“元旦”了; 又因农历腊月二十四日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所以每年冬至开始人们就要“打糕蒸馍”准备祭品,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而“正月”也由此而来! 至于为什么要用“民国纪年”而不直接采用“公元纪年”呢?
这主要是因为中华民国的国号中有一个“民”字,而如果使用“民国×年”的提法就显得很顺嘴也很自然了! 另外在当时那可是“兴新学、废科举”的时代,“旧时王谢堂前燕”早已飞进寻常百姓家,许多人都知道“公元”这个词的英文含义是“Common era”,而“世纪”一词在西方语言中本就有“century”之说! 所以为了与“西学东渐”潮流相符,当时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也需要一个体现“普世性”的公历体系!
虽然清末民初有不少官书文献和民间典籍使用了“公历”(辛酉年九月二十五日即1841年11月17日为公历1841年12月5日),但是当时并没有被官方认定为正式纪年! 而“民国纪年”则是完全按照阳历推行的,每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每一年结束的最后一天就是“除夕”! 比如,1936年的“元旦”恰好是公历的1月1日;而在这一年的最后几天里,民众要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庭院、贴窗花,而到12月31日晚上就要放鞭炮吃团圆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