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早期纸币是兑换券吗?
“银圆”,又称银元、圆形银币或圆币,是一种含白银75%的合金。由于最初这种货币被铸成圆形,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洋钱”或“花边钱”。“银圆”起源于英国,后为其他国家所仿效。至晚清及民国初年,中国已经逐渐采用“银圆”作为主要流通货币。 1935年后,国民政府统一发行法币,并逐步收回民营银行和外国银行的币权。但民间仍然广泛流行使用银圆。
当时,在银圆上的正面一般铸有该国的国名,在背面上则会标有制造厂的名称以及银圆的重量、成色等等。如图中所示的就是面值为一元的英国站人,背面正中央铸有“ONE DOLLAR”字样,意为“一元”;下方则为英皇头像,上方有“NEW ZEALAND”( 新西兰)字样。而正面则镌有新西兰国徽,右侧为英文字母“N.Z.”,左侧有阿拉伯数字“1”。 除了官方铸造的法定货币外,很多国家都允许私人机构委托铸币厂铸造带有商家标记的“银元”。这些“银元”虽然表面上的图案、字符与法定货币无甚差异,但仍然存在品质低劣、重量不足等情况。而且,由于各国法律对于此类货币的监管乏力,一些不法商人往往利用民众对货币真伪辨识能力的欠缺,随意印制“伪钞”进行贸易,给经济秩序造成了严重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