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币民国三年真吗?

彭加荣彭加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种“大头”真的存在,而且非常流行。 这种钱币的名称其实相当不靠谱儿,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北洋政府国币大纲”或是“北洋政府国币条例”。 因为这个规定是由北洋政府公布的,所以符合这个规定的铜质镀锌币(俗称“小头”)在民国初年流通使用。 但除了“小头”之外,还有一个同名的银元也在这时出现并流通,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大头”。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清末,造币权掌握在各地方藩属手里,他们为了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就自己决定滥发银圆,导致清末银圆的质量和成色都相当差。

清帝退位后,袁世凯篡夺了政权,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他于1914年发布了《国币条例》,设立了造币总厂,统一铸造“袁大头”。这些新铸的银币做工较好,材质也不错,所以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以假乱真”“以伪换真”的情况,就连当时的报纸都刊登文章教百姓如何辨别真假。但“袁大头”虽然质量好,却并没有改变贬值的货币格局;到民国七年(1918年),一枚普通的“袁大头”甚至只能兑换到7枚钢镚儿。 后来尽管又换了总统,但是钱局依然掌握在军头子里,他们的首要目的并不是发展经济,而是搜刮民脂民膏,因此无论“银本位制”还是“金本位制”都无法从根本上扭转银圆贬值的趋势。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市场对金属的需求量很小,因此大量储蓄的白银才被投入市场,这时市场上的“袁大头”才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