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共发行了多少种铜币?

臧天骄臧天骄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民国”不是一个朝代,而是一个时代,即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为止的38年。 其次,这里提到的铜币是国币的意思,也就是作为全国范围流通的货币。但当时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军阀割据,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很多地区并没有执行统一的国家货币制度(尤其是西南地区)。

所以,所谓民国时期的铜币实际上就是指国民政府时期发行的铜元,而北伐军和袁世凯所部在江浙沪地区及山东所发的铜元并不被广泛接受。这些不同军阀所发铜币在艺术风格上明显带有各自的特点。 另外,因为清末民国初年的钱币铸造由户部主管,所以当时的钱币又称为“户部宝”或“大清国币”。

关于民国的纸币在此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我的主页中找到相关内容。 那么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各派系所发行的铜币。

(一)北洋政府所发铜币 以袁世凯像为正面图案的袁大头,是北洋政府(民国三年至九年)发行的银元(银币)。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不久便命令财政部研制国币。

1914年底,北洋政府公布《国币条例》以及配套法规,规定以铸发银元(银币)为主,辅之以纸币、钞票和兑换券等。于是,在天津造币厂原址重建的中央造币厂于1915年开始生产,并发行了面值分别为壹圆、中圆(伍角)、半圆三种银元,这就是所谓的“袁世凯像背嘉禾纹样铜币”,简称为“袁大头”。

“袁大头”有民国三年、八年、九年、十年四种版别,其中三年、八年、十年的较多,九年的较少,尤其是三年的价值最高。

(二)南京国民政府所发铜币

1927年国民党执掌南京国民政府政权后,开始重新发行新币,以取代北洋政府的“袁大头”。1935年前,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是“法币”,以银本位为基础,限制白银出口,收购外国债券等方式,逐步扩大发行纸币的数量,实行纸币本位制。

1935年后,鉴于法币发行量过大导致通货膨胀情况严重,又宣布废除法币,采取“法币改革”措施,发行“关金”作为新的通货。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政府将关金改为金圆券,并在西南、西北等地发行过一种代币“联银券”(与法币等值流通)。

由于抗日战争战局的变化,日本侵占华北后又在河北张家口建立冀南银行,发行代币“永宪币”;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又于1949年在台发行新币。这些币种在今天的收藏市场上都比较罕见,价值都很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