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八年有鉴字板吗?
答主好,关于您的问题,我尽力解答。 1938年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由南京迁往武汉,之后不久又迁到重庆。由于抗战时国民政府的办公地点并不固定,因此其发行的纸币也在全国各地广泛流通,而这一时期的纸币上往往印有“行辕”或“临时驻地”的字样以便于区分。当然,由于战时的特殊条件所限,这些纸币的印制质量并不是很高,比如字体出现错版、漏印的情况也是常有之事(这一点类似于今天的假钞)。 不过,随着战局的演变和国民政府在重庆的稳固,重庆成为国统区真正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一切政务和财政都开始向重庆集中。自1942年开始,国民政府对发行的纸币进行了统一设计,加盖了“重庆行辕”或“重庆市政府”的字样,而此前所发行的各地方版本的国币则被逐步收回并销毁。答主所说的该种版本的“鉴”字币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1938年至1942年间)由国民政府发行的,并非所谓的“民八”货币。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国内发行的人民币和外币外,国民政府还在台湾等地设立了专门的银行来负责处理日据时期日本侵略者留下的烂摊子以及战后的复员建设,这些银行也陆续在台湾等地发行了自己的钞票,而这种钱被称为“脱离开来的旧台币”,简言之就是台湾当局单独发行并且不受中央银行管辖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一些商家或个人为了弥补资金上的短缺往往会伪造这种带有“行辕”“临时驻地”字的纸币,这种行为也被称为“打孔造假”。如上所述,这些纸币的印制质量本身就比较差,加上又经过长途运输和多次转手,因此出现一些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再加上当时科技条件有限,验钞设备并不完善,这些打孔造假的纸币往往能骗过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官方机构。因此在抗战结束后这段时期,这种打着各种“补丁”的纸币在社会上仍然能正常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