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货币统一过吗?
在中国历史上,从大清王国退下之后,中国出现了很多的政权,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莫过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了。这两大政府都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国家的货币不统一。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过的银元和法币都只是他们短暂的梦幻。今天我们要讲的则是比他们还早的民国时期的货币到底统一过没有。
要了解民国以前的货币是不是统一过,那么我们就必须了解什么是“货币”。在这里,我们讲的“货”指的是商品,“币”指的是一定的东西代替另一样东西。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钱就是一种符号,这种符号代表了人力、物力和智力,也就是说钱是最能代表人力、物力和智力这三样的事物。
货币的本质即一般等价物,是一种特定程度的实物计价单位。货币可以是金银或其他实物,也可以是债券、储蓄、纸币或印刷文件,但今天最常见的是纸质货币。然而,在远古社会,货真价实的黄金和白银就已是一种普遍的付款方式了。
从国民政府时期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货币一直是统一的,也就是人民币是中国唯一的合法货币。虽然曾经有过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的状况,但这一规定只是为了维护金融秩序,而不是人民币和外国货币不统一。
从1912年到1948年这一历史时间段内,中国的货币实际上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远远没有今天所讲的所有币种统一的状态,当时的中国存在过的最重要的几种货币有:
1、清末的银两、银元;2、北洋时期的通宝、元宝;3、国民时期的法币;4、金圆券;5、长期存在的关金券;6、抗战时的临时票券;7、抗战后的东北流通券、华中币;8、孙政府时期的大洋、小洋。
在以上几种重要的货币中,有几种是值法的,有几种是金圆的,有几种是关金的,还有两种是银圆和银两的,几种主要货币的换算关系十分混乱,其复杂程度远远超过今天的钱币使用者所面临的困难。
那么中国历史上何时实现货币的统一的?
1935年,何廉主张“币制革命”,以中央银行发行之功,收统一货币之效。后来,这一思想得到宋子文的完全支持,宋子文任行政院长时,就竭力推行这一改革。这时,孔祥熙的中央银行已经具备了发行统一货币的条件,也看到了统一货币的必要,但始终没有看到统一货币的可能,因为任何统一币制的改革,都会触动金融界的既得利益。
在法币改革与统一币制过程中,民族工业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金融界大地震。新币发行后,巨额金融资本迅速缩水,原来银行家、钱庄主们的巨额财富变成了一只“纸老虎”。
这时,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立即采取币制改革措施,而是实行了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政策。实行外汇制,实际上是实行了外资制,实际上是实行了租界制度。
1980年2月,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第四篇《中华民国时期的国民经济》第二章《民国时期的金融》第二节《币制改革》说:“从政府方面说,则币制改革是一项举足轻重的活动,它关系到政权的存亡与经济建设的兴衰。旧中国币制残缺,混乱不堪,亟须是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币制改革成功,对巩固国民政府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起了积极作用。币制改革虽在财政金融上不利于投机不法之徒,但对于制止乱象,整顿金融,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从上面我们知道,统一的货币是每一个政府的必然选择,不管是当年还是今天。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的政府才能快速的得到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