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喜字罐和民国喜字罐的区别?
大家知道,中国古代的罐类器具是非常丰富的。而且中国古人非常聪明,利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和加工手法,做出各种风格独特的器具,其中有些今天已经被认定为贵重藏品。根据材料和加工手法不同,罐类器皿可以分为陶罐、青铜罐、瓷罐和竹木罐等很多类别。
而其中最受大家喜欢的就算得上是瓷罐了。因为瓷罐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观赏和收藏的价值。很多瓷罐甚至因为其寓意和特别的文化价值,而被大家所钟爱。而其中的清代喜字罐和民国喜字罐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清代喜字罐和民国喜字罐的区别
1、款识不同
清代官窑产品无款,民窑多以印章款或画图款识,也有写诗词句的。对宋代五大名窑及一些民窑产品,我国已有较完整的科学文献进行考证,而对清代瓷器的科学文献却很少。解放后,景德镇古窑遗址在挖掘清理中,人们才重新认识了清代瓷器的烧造水平。
民国时期,民间工艺品如瓷器等被打上了艺人姓名或记号。纪年款有在底足内绘双狮绣球图案,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字样。单圈书中“大”字的一撇较长,“德”字书写圆滑,不显棱角。款字色泽与瓷胎色泽不同,略带淡青色。
2、做工不同
从外观造型上看,明代喜字罐造型较为复杂,大多呈鼓状,且口部较大,颈部稍窄且长,有的喜字罐在颈部还饰一圈双线条。而到了清代,罐体造型基本为圆润光滑的鼓形,口部做得较小且内折,颈部较短且多无纹饰。民国时期的喜字罐大多为扁圆的球体。
从艺术性上看,明代的喜字罐在雕塑和彩绘上较为出色,瓶身上有多个喜字,栩栩如生,非常可爱。清代的喜字罐在造型和色彩上都很平庸,有的甚至还比不上明代的粗制滥造品。民国的喜字罐大多为釉上彩,图案以喜鹊、梅花或桃花为主。
3、纹饰不同
明代英宗时开始流行八卦神话故事,如“麻姑献寿”“刘海戏蟾”“太史携壶”“李白乘舟”等。装饰手法有刻、划、捏、贴、绘等。还会在图案外辅以回纹、云纹、卷草、莲花、花瓣等。
清代喜字罐和民国的喜字罐,图案内容以八宝吉祥图案为主,如“太平有象”“太平鸡”“双喜鸡”“如意鸡”等。手法基本为捏贴加彩绘。
4、颜色不同
明代的彩瓷多以铁红为饰,还常见红绿彩。清代彩瓷的纹饰近于水墨画,少用色金装饰。彩料多为铅嵌料,有瓷化效果。玻璃质较强,有透明感,以豆绿为最常见,还有鹅黄、鸡油黄及胭脂红等,色彩较为平淡,缺乏明代彩瓷的鲜丽。
至于民国的彩瓷,釉呈青色,多彩以粉红类颜色为主,无鲜亮感,艺术效果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