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三年样币多少克?
银元俗称洋钱,花币,也属硬币的一种。银元的产生,始见于清代道光年间的英国和法国银元。在190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银元在英国、法国、日本、印度、德国、美国等国的铸币厂大量铸造,流通于华
夏大地。1914年,北洋政府规定外国银元与中华民国国币(铜元)共同流通。当时铜元与银元比值是20枚铜元=1枚银元,但是实际兑换时因质地不同略有出入。1935年国民
政府指定银为本位币,严禁银元私铸,外国银元在中国得以流通的唯有“英国站洋、法国鹰洋”等少量零星外币。
中华民国三年样币一圆铜像板(人像),俗称“袁大头”,由德国奥劳斯辛造币厂设计制作,是一枚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历史文物,是近代货币的知名藏品之一。藏品正面为袁世凯九分脸正面肖像,上列纪年“民国三年”,内上镌“中华民国三年”,下镌“壹圆”;背面镌袁世凯衔,嘉禾纹饰。此样币外观整体锈色古旧,反面嘉禾下边镌“每枚三百元”(当时价格)。
中华民国三年样币一圆铜像板(花扎),版式有二:一是背面下方椭圆形窗口内镌二嘉禾,上枝并列五叶,下枝并列六叶,左右饰以荷花,外圈可附钻石;二是背面下方椭圆形窗口内镌一株麦穗,旁附钻石,上枝两叶,下枝三叶,左右饰以荷花。此版铜像花扎嘉禾多株,排列整齐,花芒犀利,叶脉纹理繁复,花枝穿鼻直挺,上胸绣结精工,犹如纤手捏就。据资料介绍,袁大头加花版的制作比袁大头试铸样币还要早一年。样币现存世量稀少,十分珍贵。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五月,参政院奏请建立民国记录,将定于农历戊午年(马年)五月(公历1914年6月)一日至15日(公历1914年6月30日)在南京召开国民会议,以制定国体宪法。中华民国政府为纪念这历史性的时刻,于公元1914年(马年)三月制造了此“中华民国三年”马背袁像银币,面背款式与此“袁大头”相同,仅背面年份改为“1914”,有英文“TAI-CHUNG-YUAN”,此币应是为纪念召开国民会议定制的一种纪念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