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作品有哪些?
徐悲鸿生活在传统国画极其盛行的年代,但是他勇于追求进步,努力倡导和学习西方的绘画技巧,改变了传统国画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他一生留下的绘画作品很多,比较著名的有《驴子》、《田横五百士》、《巴妮夫人》、《愚公移山》和《九方皋》等,这些作品多以刻画人物或者动物为主要特色,形神兼备,堪称一流。
徐悲鸿不仅在绘画上成就卓著,还是一位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的美术教育家,他的很多学生后来都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画家,例如张莲汀、傅抱石、吴作人、潘玉良、吕斯百、柳子谷、董希文、王大杭等。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1940年所作的一幅国画。在这幅作品中,徐悲鸿巧妙地把中国的传统画法与西洋油画的技巧相融合。画中一共画了35个人物,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几组壮阔的山崖之间,他们中有男的,有女的,有老人,有儿童,一个个精神饱满、劲头十足,表现出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政府的“坚壁清野”政策给国内百姓造成了极大灾难,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但是,愚公移山的故事却是家喻户晓,深受百姓爱戴,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徐悲鸿,所以他选取这个题材来画。作品中的愚公形象虽然微胖,却表现出踏实、憨厚的特点,而山神的形象则被画得体态懒散、贼眉鼠眼,反而更像人们现实中看到的某些“贪官污吏”。山神面前的小男孩手拿竹篮,篮子里面装满砖头,后面还有一位挑夫,他们的表情和动作都十分生动,使人看了不禁会心一笑。
《驴子》是徐悲鸿24岁时所画,这是一幅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描画,当时正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徐悲鸿,时常受到种族蔑视的屈辱,因而对生活在社会底层、遭到人踩人踏的驴子充满了怜悯和同情,《驴子》便这样诞生了。在这幅作品中,一头健壮的驴子浑身黑褐色,长长的面部显得沉静、倔强,被绑扶着的它却仍直立着前腿,仿佛要强扯着自己的耳朵。看到它那无可奈何的表情,使人心情不觉为之沉重。
通过对以上两幅作品的简单介绍,我们就可以看出,虽然徐悲鸿的作品大多是以现实生活为选材,但是他并不是一味的强调以写实的手法来展现现实生活,他同样讲究艺术美和意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