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8年生的有多少岁?

计翰霖计翰霖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华民国成立的第四年,也就是1915年。当时天津《大公报》上有个专栏,名叫“大观园”,记载一些有趣的社会风俗和人文掌故,其中有则笔记“接寿”,记载了当时的民间习俗:新正元旦,为长辈祝寿称为“接寿”,晚辈向年老的人赠送寿桃、寿面,新年里一天吃掉寿桃,意为“抢寿”。

从字面看,“接寿”好像是把礼物送到老人那里,其实,这只是一种姿态,实际是将寿礼带回自已家里,请老人到家里吃饭,才叫“过寿”。从意思上说,“接寿”是向年老的人赠送礼物,表示尊重长者,祝他健康长寿。

从时间上说,“接寿”则是在春节,因为旧时在社会上,一般的人都是贫贱而长寿,富贵而夭亡。如明代高濂的《避荒藁》诗:“富家万堂拥华屋,贫寒彻夜无灯火。人生百岁古亦有,神仙百岁今也不少。我欲为仙不易学,但得延年寿康乐。”所以,凡是在春节期间,接受别人的“接寿”,表示这个人长寿,这个家族人丁兴旺。其实,早在一个世纪前,就有文人关注这种习俗,并有诗记述:“江南风土送岁除,元旦筵席观画像,小儿争捉莲承拂,老辈酣歌竹枝词,桑弧蓬矢礼晨稚,竹马椒觞荣旧施,来岁还闻接寿节,鸡豚社醉客如斯。”:(接寿节,俗称“增岁”。在元旦日,子女祭祖先,并交换年始岁帖,称作“接寿”。接寿节时,邻里互拜,称作“拜年”。)

2

清人王勃的《蓬莱观寿序》注中说:“岁时习俗,初正值高年者过寿,皆于年初迎送嘉会,谓之‘接寿’;而贫难者,以鸡豚酒果相过,呼为‘贺春’。”意思是说,富者讲究排场,在新年的第一天,设宴祝寿,邀请族中老人前来赴宴,名曰“接寿”。接寿之人须赠送礼物给老人以示祝福。礼物多为用竹纸扎制的“寿星”和“寿桃”。当时在苏州、上海等地,还有用丝绸编织成龙的形状,套在老人脖颈上的,名曰“延寿”。

至于为何在年初一祭寿,王勃在《蓬莱观寿序》中说:“盖初也者,日月之交也;旦者,日之朝也。于理当始于今日矣。古人有新春第一诗,春帖、春帖,谓此也。”意思是说,年初一乃是日月相交的时刻,是新的一年开始的第一天。据《清稗类钞》记载:“初一日接寿,凡生日在于年初者,于前日乞儿于僧寺。有寿具,亦于新年拜寿,例以鸡豚酒果,名曰‘贺春’。”

3

从年俗上说,“过年”(即除夕)的宴会,名为“食岁”;元旦的宴会,名为“迎新”;年初一的宴会,则名为“拜年”。所以,在元旦早上,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叫“行拜年”;年初一宴请亲朋,以示拜年,名曰“请大年”。

按照旧时礼节,元旦日下午,女佣要拜大年,主人家迎接,称“新春喜酒”。晚上,祭祖,长辈向晚辈赠与压岁钱,晚辈向长辈拜岁,名曰“送年”,过年毕,亲友相互送“年盘”,送年馎饦、春酒、“春帖”。也就是说,古人过新年,是从元旦的早上开始,即所谓“过年”;到元宵夜间为止,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令。

4

另外,在清代,从皇帝到皇族,都信奉佛教。据清代顾禄《清嘉录》云:“初一日立春之时,士庶交相致送春帖。凡春帖多用名纸、书春帖、春画、春条等,互相献礼。春帖的内容有吟坛春、春帖子、春端帖、春端帖子,送春帖、春帖子,迎立春帖等。”

也就是说,为迎接春的到来,互相赠送象征春天的帖文,彼此来往表示感谢与祝福。这些帖子,就称为“春帖”。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