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券40周年还有价值吗?
提起外汇券,相信老北京人都不陌生。1980年,中国的第一张外汇券在崇文门外大街的外汇零售部正式发行。一张纸币引发了无数讨论,开启了中国人跨国理财的第一个百年梦想。如今,离第一张外汇券发行之日已经过去了38个年头,再次提起,已经没有当初的尴尬和神秘,正如一位网友感叹:“当年嫌它俗,现在觉得特时尚。”
80年代的国人在做什么?1987年春天,《红楼梦》电视剧开播,连续剧《围城》也在各大卫视陆续开播。而第二年,美国影星布拉德•皮特第一次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70后和80后的北京人可能记得,崇文门外大街的崇文门外粮店,曾经是中国第一家外资经营的餐饮酒店,名为“燕尾斋”,开业之时颇有大潮过后的贵族气派。当时一份套餐的售价相当于200万元人民币。而在王府井的东安门大街上,云集了欧美风情的各色小店,“当时这儿就是‘小纽约’。”
或许正因为这样的时尚感和优越感,让初期的外汇券如同秋后的蚂蚱——蹦跶不到几天。1980年10月,中国发起成立万国银行基金会,作为一家专业外汇金融机构,肩负制定外贸金融体制的任务,同时,也为中国居民个人办理购汇、兑汇和介绍国外商务考察等业务。这也被认为是我国建立中国特色的外汇市场和培育个人境外投资体制的一种尝试。
这个崭新的部门同时享有国内银行和国际银行的双重身份。它在中国人民银行下属的总分行基础上改组成立,在国际上又接受国际清算银行的监管。我国政府对外汇的管控源于1949年1月1日。新中国刚成立,针对外债和资本不足问题,中央人民政府外汇管理局建立。此时的我国中央政府就已经意识到外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外汇制度从建立到发展,都有明确且严格的管理规范,而1949年之前的旧中国外贸长期入超,外债沉重,当时中国根本不存在可以自主支配的外汇。
1980年,外汇券开始发行,500美元或等值人民币的外汇券可以自由兑换成人民币,1000美元以上的外币存入银行结算。当时还规定,每年每人可购汇2000美元,国内银行不得向居民个人垫款或透支。然而,这并没能阻挡个人海外投资的热情。人们像捡钱一样持有和交易外汇券,在境外以惊人的速度聚集财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中国首个私人持有的美国上市创投公司、中国第一家境外风投公司、中国第一个在纽约法拉盛创办的综合类商业公寓……这些“第一”的创始人多数都经过在外汇券交易中的暴富。
2008年底,最后一个外汇交易口岸华银国际在港澳地区顺利完成清盘,宣告结束我国个人外汇制度历史上最高限外资本项目下的境外投资历程。
2018年,中国迎来外汇市场开放15周年的重要时刻。15年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增长3.5倍,外汇储备增加1.8倍。然而,由于中国始终管控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在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之间建立了所谓“热钱”的阻挡墙,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大批境外金融机构依然在试图绕开中国政府的资本管制进行商业操作。直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人还在追逐当年的影子,期待在资本项目下找到新的出路。
38年过去了。就在我们为改革开放近40周年开展纪念活动时,曾经风起云涌的外汇券好像被忘记了。只有在海外,在那些中国投资者居住的地方,中国护照仍然可以打开尘封的记忆,拿到国外换取当地生活用品,这是当年“土豪”的标志,也曾经是一段全民淘金的美丽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