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木观音像有收蒇价值吗?
清代中前期,是檀香木观音像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以广露寺藏最为著名,另外,故宫、五台山、台湾、日本等处的檀香木观音也各有千秋,无不栩栩如生,刻工精湛。清代末期,由于国外沉香的大量流入,檀香木资源逐渐面临枯竭,因而造像质量也随之下降,现今所见清代晚期檀香木造像,大多体态臃肿,线条呆板 ,与晚期紫檀家具的风格相近。
尽管如此,整个清代的檀香木观音像在佛雕艺术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极高的收蒇价值。
历代皇帝的推行。檀香木素有“香料之王”的称号,其香醇而不腻,味净而不涩,独特的香味一直为历代皇家、贵族所喜爱,在宫廷之内,专用于祭天祀地、修身养性,并用于医疗,对防炎祛湿、驱秽避邪、清心明志功效显著。我国自古就有一说:“王者用物,必泰佳而有理。”(《后汉书·祭器志》)即治理天下要用上好之物,对于皇家而言,檀香自然也是首选之尊。
佛教思想的指引。佛教为诸罪人说法,令其修福,须于诸法之中,选其根本,檀香为最。《梵网经》云:“烧香供养菩萨,及赞叹佛恩,勿愿妄求,愿皆快乐。”可见,檀香是与佛结缘的第一香。《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以檀香最为祥瑞。檀香木除了用于宗教,在民俗生活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婚嫁礼仪中,从茶礼、饭礼到夫妻同床共枕,无不以檀香作为吉祥之物。清潘西凤《杂记》云:“婚日,亲迎前,各用檀香篆执香镫以迎。”檀香还有避邪、保平安的功能,香港一些术士用檀香木制成牌具,给车看路,给宅镇宅。
审美品位的需求。就艺术鉴赏的角度而言,檀香木与紫檀木一样,均适于表现力度及优雅气度。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言:“凡家具,紫檀、黑檀、鸦汁、枫香,虽多不作器皿。”这是说质地最好的檀香木多作佛典或书画装裱材料,少量用于家具制作。就实际应用而言,檀香木为良好建材,有杀虫、祛痰之功效,同时,也是制香首选之料。
不过,现存于世上的檀香木及檀香工艺品,多为民间私藏,其身份多不明晰。清康熙年间,中国与斯里兰卡有正式佛教交流,其间,斯国曾将大部分檀香木采伐贡献中国,现存世上的“明清式”檀香木佛雕,多为当时雕刻。
据载,明代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明朝廷曾命山东、广东、广西等地采沉香造大佛,每座大佛高逾丈,须借助斗栱承托。因材料珍贵,“沉香之贵,倍于黄金”,所以,这些巨构在造好之后,都默默地躺在佛寺的禅堂内,没有一座被抬上高高的佛亭奉举世人。今天,如果能在一座明代古寺中找到一座残存的大佛,或可以件珍藏、或拍册出售,其所带来的价值,远超这些木佛当初的数倍、乃至数十倍!
《鲁庵碑记》云:“檀香,木脉中缕缕有脂,熏之则香气不散,故其木废于焚而不散。”(“鲁庵”即明代高濂,字深甫,号雪泉),这段话生动地诠释了檀香木的材性与特性,也解释了为何它能在佛门上广受尊崇。
根据上述情况,结合佛教故事、史料、及现实情况,判断一具檀香木佛雕的真伪,或一具檀香木佛雕是否是名家之伪作,应从五个方面进行品鉴。
1、时代风格。因为时代的不同,佛像造像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因而我们在鉴赏时,应注意作品的时代风格。如北魏的佛教造像,规模雄伟,神态质朴大气,轮廓线坚实圆润,多着锦衣长裙,冠尖覆额,显出欣欣向上的气势。而唐代的佛教造像,则舒展大方,体态匀称,衣纹线疏密得当,多着檀钵袈裟,戴天冠,显得慈祥肃穆。
2、材质。由于历史上诸多原因,传世品中有许多以水晶、珊瑚等制成的佛像。对于用水晶、珊瑚制成的佛像的优劣,应从颜色、硬度、份量、石裂现象等方面来欣赏品评。
3、工艺。看其雕刻技法,看其是否细腻逼真,神态栩栩如生,造型是否浑厚,体态是否匀停,衣纹线条是否流畅,浮雕效果是否娴熟,刀法是否熟练。明代以前的佛教造像,仍保留平雕(线雕)和圆雕混合使用的传统技法。而明代的佛教造像,则普遍使用了圆雕的艺术手法,使作品更富有立体感,更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4、造型。造型是作品的灵魂。一件成功的佛教造像,必定具有优美的的外形。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宗教信徒,对佛像有不同的造型要求。典型的有元代观音菩萨像,宝相庄严,体态轻盈,肩瘦削,腹微收,长裙曳地,体态婀娜,可谓元代造像的典型代表。五台山佛母洞出土的唐代观世音立像,螺髻高耸,双颊丰满,深目高鼻,颈围丰束,身披天衣,下摆细瘦,衣纹线条弯曲有度,贴体生动,特别是面庞表情,更为生动逼真,似笑非笑,似怒非怒,非常富有表现力。
5、宗教意义。所不同的,只是其艺术表现的题材内容、形式风格、工艺技术等方面有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