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国二十五年半分铜币吗?

和云池和云池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有一枚民国二十五年广东省造贰毫铜币,正面嘉禾两旁枝桠上各有一蝴蝶,下缘刻有“广东省造”“贰毫铜币”字样,背面中间圆圈内有一中圆方孔,内刻“二十五年”四字,圆孔左右各镌一朵梅花,园外上缘镌英文“PAUL”号,下缘镌“TEN CASH”。此币质量不错,边齿规整,唇边完好,龙鳞清晰,铸造量不大,因时间不长,流通传世不多,属珍稀品种。但此类钱在收藏方面有什么价值呢?

众所周知,现代机制铜元的发行宗旨是“折实充币”,即以一圆折合制钱十枚,称“三角”或“花边钱”;以五角折合制钱二十枚,称“半圆”或“咸圆”;以贰角折合制钱四枚,称“刀撬钱”;以壹角折实制钱二枚,称“小圆”或“零角”。因铜元的发行与折实兑偿存在固定比率,每枚铜元的兑偿制钱数与背面龙纹形式完全对应,故铜元背面具有龙纹者均属标准品种。如将铜元背面龙纹减损,则视为变体,发行量少而无价值。

但有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广东省造“半分铜币”。其正面与一般铜元相同,唯背面龙纹半分,无珠圈。此钱有两种版别,其一为背缘突起,珠圈大小较规矩,少数钱缘略宽,分“正”、“贰”二字。其二为背缘平扁,珠圈内外缘甚宽,分“正二”、“贰半”二式。前者较多,后者罕见。

“半分铜币”的产生,其实源于清代的毁祖退辅。众所周知,清代制钱曾遭屡次“毁祖”改制,清中期前有“折二”、“折三”,清晚期有“折五”、“折十”。清灭亡后,清末银贵钱贱,市面通行金银两管,甚至纸币,传统制钱失去价值,故清廷明令禁止铸行制钱。民初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宣布改元,并准许各省鼓铸铜钱,以一圆兑换制钱十枚推行全国。

广东省自光绪中叶后便仿铸英国鸦片商赫明堂设计的“壹圆”银币,质量甚好,被称为“广东黄壳”,外省盛行冒充。鉴于此种状况,广东军政府为了抵制外币、对抗银币,以“一圆”银币为蓝本,于公元1914年(民国三年)7月改铸“光绪元宝”铜币,两广总督陈廷骅亲自佩印,以“七分”换“一圆”,积极推行。由于对铜元形制规格、色泽品评等方面众口难调,广东军政府于次年四月又铸“半圆”铜元,以“四分”换“半圆”,实行前后不过半年。

但“半圆”铜元背面的龙纹与“光绪元宝”小有不同,龙身短而粗,尾部略长而尖,其式样应为专门为此而加刻。还有一种更稀少的“半分铜币”,应为铜元母纽样币。因“半分铜币”的鼓凸程度较一般小铜元更突出,而且每枚铜元的边齿两侧,各对称地形成一个大小等远的圆弧,俗称“蘑菇边”。这种别具一格的“蘑菇边”齿形,应是制钱雕刻者故意为之。因“半分铜币”的直径小,若非刻意,一般雕刻者很难做到。

迄今为止,见到最多的当属“半圆”铜币,而“半分铜币”真品则极为罕见。此钱乃铜元珍品,现代铜元收藏家鲜有见其真面目者。关于“半分铜币”的价值,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徐仲才所著《中国近代铜币华》“广东省造贰毫铜币”文内认为:“由于‘半分’铜币制作简陋,且存世稀少,未为其设定价值,应属于铜币大珍,极难见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