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钱币有多少种?
清代有两大流通钱币,分别是康熙(54年,公元1662年-公元1716年)雍正(13年,公元1723年-公元1735年)乾隆(60年,1736年-1795年)雍正乾隆年间的货币。这两种货币铸量最大,流通地区广泛、使用时间较长,其中,康熙年所铸钱币在清代货币流通时间长,以面文符合楷书、直读、“咸丰通宝”见称,其字型突出楷书先后、字上下、左右轮廊清晰,线条方正有劲,给人庄重奥朴之感,表明了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已趋成熟。
乾隆年间,铸行的货币数量到达清代高峰,品种丰富,分制钱、大钱两类。制钱有平钱,乾隆通宝、乾隆通宝(广西“桂平局”)乾隆通宝(山东“济南局”)和乾隆通宝(湖南“桂阳州”)、新疆红钱等;大钱有庆祝嘉庆(乾隆的儿子)登基而铸的庆嘉钱,及祝乾隆帝八旬(80岁)万寿而铸的八福钱、乾隆通宝(背满文)等。这些钱币中,乾隆,雍正,嘉庆时期的,在市场上的流通性比较多一点,而康熙的,因为时间比较早,市场上流通的较少一点。
嘉庆钱币铸量巨大,铜料来源不足,故其质量较疏松,除嘉庆通宝、庆嘉钱,一般钱币分量较轻,乾隆通宝铸量大,分布地域广,区别较少,仅从文字上难以辨认局名,所以收藏清代钱币时,应分清时代,品玩不同风格的字。清代钱币以清代经济为背景,其铸币制度与流通区域,都体现了其统治力量不断加强的特点,对了解清代经济史有着重要意义。